我的家乡在哪里?哈尔滨。

地名的由来:

金帝史:“穆宗钦在阿勒金村。”哈尔滨阿勒金的变调。钦定本《晋史》卷三释:阿勒金“誉”。“阿勒金”在女真语中是“荣誉”的意思。另一方面在满语中是“晒网场”的意思。

哈尔滨考考:“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金”一词的翻译,意为“荣誉”;《?满洲?据说俄罗斯在成立哈尔滨街道建设局的时候,在地名的设置上花了不少脑筋,走访了松花江沿岸的一些小村庄,告诉当地人。提问?地名改了以后,当地人就把这个地方叫郝欧斌。与此同时,俄国也构想了许多名称,但都没有被采纳。最后取名Harubin。1900制作的地图上出现了“春滨街”这个名字。“Harubin”在满语中是“渔网”的意思。据说这一带很久以前是满族的大片渔区,汉人称之为晒网场。哈鲁彬之后被误认为哈尔滨。

天鹅论:声称哈尔滨的原读音为“嘎楼文”,即“哈尔文”,意为“天鹅”,被认为是今天哈尔滨地名起源的“通论”。

“泡里捞”或“晒渔网”的满语:这句话出自1898的一位俄罗斯采矿工程师之口,在1922的《哈尔滨指南》和1929的《河滨的喧嚣》中使用。

蒙古语“平仄”说:这是魏先生在1913《吉林地理》中提出的,从语音角度得出的结论。

俄语版1928的《工商业指南》一书中可以找到俄罗斯人的“大墓”理论,说明俄罗斯人从一开始就打算永久占领这个地方。

满语“锁骨”论:完全音译,因为满语“哈拉巴”的意思是锁骨,是推断出来的。

满语“哈勒菲言”和“边”说音译很像。“哈勒菲延”在满语中是“边”的意思,意为“狭长”,象形之意。

通古斯语“渡口”说和“船渡场”说:俄罗斯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一词源于通古斯语,意为船只停靠的地方。

女真语《阿勒金》说:“阿勒金”翻译成汉语有名誉、荣誉、名誉等意思。此说基于《金石本纪》卷二。

历史演变:

早在2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

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进入新石器时代。

约3000年前,商代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省最早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

西周是一个谨慎的地方;公元三世纪时,是娄的领地。

南北朝是不吉利的地方。

隋唐时期,他回到洪。

宋朝是女真族完颜部的地盘,当时名为阿勒金村。

嘉禾年(1115),金朝在上海(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是两支大军,万户人家的驻地。

金大定十三年(1173),上京复为都城。

元明时期,哈尔滨成为成吉思汗三弟沃金家族的领地,努尔干都司的辖区。

明末清初时,女真利用留在这座城市的建筑材料,在原地建造了阿勒丘卡要塞。

清朝建立后,乾隆二十一年(1756),在阿城设立阿拉楚卡,哈尔滨归其管辖,隶属吉林将军。哈尔滨在清末民初属于吉林省滨江县。清朝中后期,随着“收回北京旗”和“开放禁地”政策的实施,大批满、汉人迁居哈尔滨。

19年末,哈尔滨有几十个村,居民约3万人。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扩张,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嘉庆以来,随着“北京旗垦荒”政策和开放禁垦政策的实施,到18世纪末,哈尔滨建立了更多的满族移民和汉族人的村落,许多满族人和汉族人在那里从事农耕和捕鱼,因此一度被称为“鱼村”。

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密约》,赋予俄国修建董卿铁路的权利。

光绪二十三年(1897)八月,修建了董卿铁路,同时在老哈尔滨(原名叫香屋,当时主要是俄国人居住的地方)设立了监察所。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工商业和人口开始向哈尔滨聚集。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了现代城市的雏形。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国际商埠。这里聚集了来自33个国家的1.6万以上的侨民,1.9个国家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与此同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哈尔滨被确立为当时北满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

1900年,俄国开始在新市街(当时叫秦家岗)进行建设,后来俄国设立的各种行政机构都迁到这里。当年,我国人民为了抵抗俄罗斯的侵略,破坏了俄罗斯的铁路和建筑,使得俄罗斯苦心经营的成果和建筑?化为乌有?。

1901年,俄国要求清政府赔偿,恢复原状。

1903年,松花江畔的一部分也被俄国占领,成为俄国铁路的子公司,归东支铁路总长管辖。

1905、10、31(清光绪三十一年),清廷批准设立哈尔滨关(即滨江关),次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五月11,道部正式成立,进驻滨江城(今道外)。

1907 65438+10月14日(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清廷决定“开放哈尔滨为商埠”。同年65438+10月23日(腊月初十),吉林将军和黑将军准确发挥作用,设立了河滨厅,属于河滨关。18年4月(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初六),设署开关防御,第一江边厅蒋芳同治,在付家店(今道外)“开封封印”。同年165438+10月23日(农历十月十八),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宣布哈尔滨自治公议会违法宪法,将布头区(今道里)、新市街(今南岗)7平方公里土地划分为市区,交还公议会管辖。

宣彤时期(1909-1911),阿城县双城府及部分沿河村落划归滨江会馆管辖。

民国成立后,1913年3月,滨江会馆改为滨江县。

1918十月革命后,沙俄的努力逐渐消退,但这一时期的哈尔滨仍受到沙俄残余势力的蹂躏,但此时中国开始恢复沙俄的部分特权。

1919 65438+2月,黑龙江巡抚公署决定在哈尔滨江北设立马家川口市局,次年6月65438+10月31日改为松北市局。

1920年,铁路领域的司法权被收回,同时中东的铁路用地被司法部划定为东部省份的特别区域(包括东部的哈尔滨至绥芬河,西部的绥芬河?满洲?南到长春宽城子)。全区分为五个区,每个区设总局分局和分局,以哈尔滨为第一区。

2月5日1921成立哈尔滨市市政管理局,负责中东铁路沿线地方行政。

1922 165438+10月24日,东三省安全总指挥部宣布,东部特区的军警、外事、行政、司法全部置于铁路保护军总司令和东部特区行政长官的监管之下。

1922 65438+2月8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东部特区行政长官条例纲要》,在哈尔滨设立行政长官办公室。

哈尔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较早、工人学生运动较为活跃的城市。

民国十二年(1923),哈尔滨建立了东北第一个党组织。3月1日,东特区行政长官办公室正式成立,办公地点在哈尔滨市布头区。

民国14年(1925)9月,黑龙江省巡抚公署作出命令,将松北市局改为松浦市政公署,改松浦市局。

民国15年(1926)3月,东特区行政长官下令解散白俄罗斯占领的市议会和董事会,所有档案、票证、市政地界线由市政接管。3月30日,东特区市政管理局发布通知,撤销哈尔滨市议会,宣布成立哈尔滨自治临时委员会;17年6月,《哈尔滨特别市试点自治章程》颁布实施,将埠头区、新市街划为哈尔滨特别市管辖区域,其余马家沟、老哈尔滨(今香坊)、新安埠(片子)、八区、古巷、正阳河仍属东特区市政管理局管辖,称哈尔滨。至此,被俄国及其残余势力占领了28年的哈尔滨行政权被完全收回。

民国16年(1927),滨江县道路工程局与卫生局合并,组建滨江市公所。中国东北第一次党代会在哈尔滨召开,成立了满洲临时省委。哈尔滨成为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后来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

民国18年(1929)5月,滨江市公署改为滨江市筹备处,付家店、四家子、泉河、太平桥划归滨江市管辖,归吉林省管辖。至此,哈尔滨形成了五市县并存的局面。

民国二十一年(1932)三月成立伪满洲国,同年七月11成立哈尔滨市筹备处。哈尔滨沦为日伪统治。哈尔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出赵尚志、杨靖宇、李、赵一曼等著名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

民国二十二年(1933)七月,哈尔滨特别市成立,属于伪中央直辖市。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月,伪市制改革,废除了专市。哈尔滨改为伪滨江省直辖市,为滨江省公署所在地。

7月1938,1日,伪哈尔滨市公署公布城市条例,废除保甲制,实行区制。全市划分为10区:埠头、信阳、南岗、马家、东付家、西付家、古巷、香坊、太平、松浦。6月1940 65438+10月1日,伪满洲国进行国情调查,哈尔滨总人口64.55万。

民国三十四年(1945),日本于15年8月投降,同年8月31日,国民党政府颁布《收复东北各省办法大纲》,重划东北行政区划,哈尔滨为直辖市。人口超过70万。

民国三十五年(1946)4月28日、5月建立人民政权,隶属中国北满支部领导。同年165438+10月18改为哈尔滨特别市,由东北管委会领导。成为中国最早的大城市。

哈尔滨发展国民经济。“一五”期间,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13个位于哈尔滨,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从消费型城市迅速转变为新型工业城市。

4月21,1948,哈尔滨改为省辖市,成为松江省省会。

1949年2月6日,东北政治委员会决定,各特市取消“特”字;3月1,哈尔滨特别市改为哈尔滨市。同年4月21日,东北政委决定将其改为松江省辖市。5438年6月+同年10月,哈尔滨分为9区。

1953 7月18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自8月1日起改为直辖市。根据1953的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为116.3万人,达到了特大城市的标准。

6月1954,19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哈尔滨改为黑龙江省下辖市,为黑龙江省省会。

1956年8月,东、西付嘉区合并为道外区;撤销田横区,并入朝阳区;撤销古巷区,并入道里区;平房区改为城区;全市分为道外、道里、南岗、香坊、太平、方平六个城区和潮阳、王刚、松浦三个郊区。

1958年,哈尔滨郊区所属的14个乡改为农村人民公社。8月25日,原省直管的宾县(在滨州镇)、阿城县、肇东县,原绥化区所属的呼兰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9月27日,市一级的香坊人民公社、机电人民公社成立。同年,松花江特区成立,驻哈尔滨。原绥化特区隶属绥化、望奎(位于双龙镇)、绥棱、海伦、庆安(从铁力县撤销合并)、通河、木兰、兰溪、巴彦等9个县,省直管的宜春市、五常、双城、肇源、肇州划归松花江特区,管辖1个市县。

5月1960日,5月12日,原本是松花江地区领导的通河、木兰、巴彦、五常、双城划归哈尔滨领导。原属哈尔滨的肇东县和原属嫩江特区的青冈、明水县划归松花江特区。设立安达市,隶属松花江地区;哈尔滨* * *辖阿城、宾县、呼兰、双城、五常、巴彦、木兰、通河,松花江辖2市11县。

1962年恢复铁力县,松花江地区辖2市12县。

3月8日1963,恢复滨江区,城郊公社划归滨江区管辖。

1964年宜春市改为省直管市,松花江地区辖1市和12县。

1965,安达市由省直辖市改,原松花江地区更名为绥化地区。同年6月65438+10月65438+4月,哈尔滨所属的宾县(位于滨州镇)、阿城、呼兰、通河、五常、木兰、双城、巴彦等8县设立松花江特区,进驻哈尔滨。

1967年4月,撤销哈尔滨人民公社,成立哈尔滨革命委员会;平房区改为“新曙光”(区)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随后,区级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

松花江地区于1970更名为松花江地区,原属牡丹江地区的尚志、方正、延寿三县划入松花江地区,管辖11县。

从1958到1965,哈尔滨经历了“大跃进”和经济调整的曲折发展过程。“文革”期间,哈尔滨的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65438+9月0979-165438+10月,市革委会先后撤销区革委会名称,恢复各区人民政府称号。

1980 65438+10月5日-11,哈尔滨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决定将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并先后撤销市区人民公社支部名称,恢复街道办事处名称。

1983年9月3日,国务院批准将松花江地区呼兰、阿城两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18年10月8日正式实施)。

1985 10.5、经国务院批准,哈尔滨为计划单列市,并赋予相当于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84 65438+10月20日郊区21农村人民公社分立,人民公社撤销,21乡镇政府成立。

1987年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87]85号),撤销阿城县,设立阿城(县级),原阿城县行政区域为阿城行政区域。

5月,1987,市区88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83个,辖区2万人口以上的62个街道办事处提升为处级建制。

1988 9月14日,民政部批复(民[1988]30号)撤销双城县,设立双城市(县级),以原双城县行政区域为双城市行政区域。

1988 117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尚志县,设立尚志市。

1991年2月2日,国务院批复(国函[1991]4号)将松花江地区的方正县、宾县和佳木斯市的依兰县划为哈尔滨市。哈尔滨市行政管辖范围由7区1市扩大到7区4县(县级)1市。

1992年底,哈尔滨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花江中游,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黑龙江省的省会。北邻呼兰县,东接阿城,南接双城,西接肇东。全市总面积1675平方公里。总人口28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6.8万人;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5%。道里区,市政府驻地。

6月1993、1日,民政部批复(中国人民银行批复[1993]第117号)撤销五常县,设立五常市。

8月1996、1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64号),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组成新的地级哈尔滨市。哈尔滨市新辖呼兰县、方正县、宾县、依兰县和道里区,哈尔滨市南岗区、东丽区、平房区、香坊区、太平区、道外区,松花江地区延寿县、木兰县、巴彦县、通河县。原属哈尔滨管理的阿城和原属松花江地区的尚志市、双城市、五常市由省直管,委托哈尔滨管理。合并后的新哈尔滨辖7个区,12个县(市),265个乡镇,89个街道,1541个居委会,3532个村委会。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哈尔滨市总人口为9413359。其中:道里区748313,南岗区977432,道外区383718,太平区421806,香坊区367382,动力区410842,平房区1720655。方正县225513,宾县538710,巴彦611556,木兰258972,通河203515,延寿237655,阿城638894。

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准调整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后,哈尔滨市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东丽、方平、松北、呼兰8个区,宾县、巴彦、依兰、延寿、木兰、通河、方正7个县,五常、双城、阿城、尚志4个县级市。

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10号)调整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1)撤销哈尔滨市太平区,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哈尔滨市道外区管辖。道外区人民政府位于北十四街。(2)哈尔滨设立松北区,辖松北区、松浦区、万宝三镇,太阳岛、三店两街道,呼兰县辖乐业县、堆青山两镇。松北区人民政府位于松北镇松北路。(3)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呼兰县原行政区域(不含乐业县和堆青山镇)为呼兰区行政区域。呼兰镇南京路区人民政府。区划调整后,哈尔滨市辖8个区,包括11个县市,总面积5.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由1660.25平方公里增加到4272平方公里,总人口954万,市区总人口由3152万增加到380万。

2004年9月2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80号):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驻地由道里区石头道街迁至松北区世纪大道(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04年11.00号文件批准)。原市政府石头道街107号,邮编150010。

2006年8月15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黑龙江省调整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6]73号):(1)同意撤销哈尔滨动力区、香坊区,组建新的香坊区。以动力区和香坊区的行政区域为新设香坊区的行政区域。香坊区人民政府驻香坊街。(2)将阿城永源镇、聚源镇划归哈尔滨市道外区管辖。(3)撤销阿城,设立哈尔滨市阿城区。阿城区行政区域为阿城市行政区域(不含永源镇、聚源镇)。阿城区人民政府驻全敏街。8月28日,省政府发布《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同意黑龙江省调整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的通知。哈尔滨市行政区划由原来的8区11县(市)改为8区10县(市),市区面积由4272平方公里增加到708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398.96万人增加到464.24万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哈尔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10635971,其中道里区923762人,南岗区1343857人,道外区906421人,平房区19028人。呼兰区764534人,阿城区596856人,依兰县388319人,方正县203853人,宾县551271人,巴彦县590555人,木兰县277685人,通河县210650人。

2013年9月,哈尔滨成为中国沿边开发开放中心城市和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被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战略定位。

2014《国务院关于同意黑龙江省调整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4]55号):同意撤销县级双城,设立哈尔滨市双城区,原双城行政区为双城区行政区,双城区人民政府驻双城镇新兴街99号。

2017年8月7日,哈尔滨当选2018年度“东亚文化之都”。165438+10月,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在全国百强城市榜单中排名第23位;65438年2月,荣获“厕所革命优秀城市奖”,当选全国十大冰雪旅游城市。

2018 10荣获世界“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地理环境:

哈尔滨,简称“哈”,又称“冰城”。古称上京、会宁府、阿勒金、滨江。是黑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哈尔滨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准的东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国家重要制造业基地。市* * *辖9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7个县,总面积53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763万人,城镇人口709.3万人,城镇化率65.9%。

哈尔滨位于中国的东北部,东北亚的中心。它是中国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亚欧大陆桥明珠、第一亚欧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起点、沿边开发开放中心城市、东北亚中心城市和“对俄合作中心城市”。

哈尔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国两朝”的发祥地,也就是晋朝和清朝的发祥地。金朝的第一个首都在哈尔滨的阿城,清朝的始祖帖木儿就出生在哈尔滨的依兰。由此,金元文化传遍东北,发扬全国。是热门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被誉为“冰城”、“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

哈尔滨方言原属于东北官话哈弗片的赵福小片。按照最新的东北官话标准,哈尔滨话被划分为东北官话松辽话,是全国最接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普通话发音的方言之一。与汉语其他方言相比,具有表达规范、清晰明了的特点。哈尔滨市的普通话普及程度明显好于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其他大部分城市。有些外地人觉得哈尔滨话好听,地道,没有什么奇怪的腔调。哈尔滨人的发音和东北其他地区明显不同,哈尔滨市区和郊区的发音也明显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哈尔滨为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文艺团体培养了一大批成功的播音员、主持人。

哈尔滨居民以汉族为主,大部分是山东、河北两省的移民。在过去的哈尔滨,外国人占很大比例,其中俄罗斯人占大多数。外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对哈尔滨人的文化和饮食习俗有一定的影响。哈尔滨人过去以吃大饼(玉米粉糊饼)为主食。原来当地居民喜欢吃大痱子、小米饭和炖菜;山东人喜欢吃面食和鱼;河北人喜欢吃米饭,喝高粱米粥。受少数民族饮食习俗的影响,哈尔滨人喜欢吃粘饼和粘豆包、“勒巴”(一种大面包)、红肠等。,而且喜欢喝“苏唐波”(俄罗斯红汤)。

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平原的东北部,黑龙江省的南部,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第一亚欧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位于东经125° 42′~ 130° 10′和北纬44° 04′~ 46° 40′之间,哈尔滨东与牡丹江市之间。哈尔滨市总面积531,0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

哈尔滨市、双城区、呼兰区地势平坦低洼,东部各县(市)为山地丘陵。东南邻张广才岭支脉山,北邻小兴安岭山区,中间隔松花江。山不高,河流纵横,平原辽阔。哈尔滨市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阶地上:第一级阶地在海拔132 ~ 140米之间,主要包括道里区和道外区,地面平坦;二级阶地海拔145 ~ 175米,从一级阶地逐渐过渡,边界不明显,主要包括南岗区和香坊区的部分地区。面积大,长期流水侵蚀,略有起伏,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哈尔滨市重要的农业区。第三级阶地海拔180 ~ 200米,主要分布在和平区的荒山、嘴子和南部,再向东南逐渐过渡到张广才岭的其余部分,为丘陵地带。

哈尔滨是中国高纬度低温大城市。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春秋两季气温变化快,是一个时间很短的过渡季节。

哈尔滨的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年平均降水量569.1mm,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集中降雪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四季分明,冬季65438+10月平均气温约为-19度;夏天七月的平均温度大约是23度。

4-6月为春季,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温度上升快且多变,一次加热或冷却可达10℃左右。气温逐月变化剧烈,一般在8 ~ 10℃左右。7-8月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多雨。7月平均气温19-23℃,最高气温38℃。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月温差很小,为各季之最。9月-65438+10月为秋季,雨量明显减少,昼夜温差大。9月平均气温10℃,北方已经达到0℃,南方达到2-4℃。11-次年3月为冬季,漫长、寒冷、干燥,有时还会有暴风雪。65438+10月平均气温-15℃ - 30℃,最低气温-37.7℃(1985 65438+10月26日)。

哈尔滨是东北地区的铁路枢纽,哈尔滨铁路局是全国十五个铁路局之一,北起古莲,南至兰陵,东至绥芬河,西至满洲里,外接俄罗斯,内接沈阳铁路局。三十六条干线贯穿黑龙江省全境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形成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2005年3月18日,根据铁道部统一部署,铁路局(集团公司)撤销所辖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海拉尔5个铁路分局,实行直管站段管理体制。截至2014年底,铁路营业里程6854公里,线路长度12565438+。

哈尔滨位于松花江中游,是黑龙江省水运的指挥和运输中心。哈尔滨港对俄罗斯开放,有中俄水运贸易。1990年,投资12万元建成东北最大内河航道哈尔滨航运站,引进制造平均时速65公里的水翼艇,在松花江投入运营。1992年,江海联运开通,船队首次从松花江经黑龙江下游驶往日本,开启了冲出内河、走向海洋的新时代。航线覆盖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嫩江,与俄罗斯远东部分港口相连。船舶通过水路和江海联运线后,可直达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由于松花江水位连年下降,严重影响了松花江航运。2005年,水路运输各类货物309万吨。

想了解松花江地区和哈尔滨市(东福佳区、西福佳区、信阳区、马家区、古巷区、松浦区、王刚区、潮阳区、田横区、滨江区)的历史沿革,请看《我的家乡在哪里》一文感谢您的阅读。

让世界改变,青山绿水不变,看变化,不忘万里故乡!

注: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不足或遗漏,请指正。如果发现文章违反国家政策等规定,请给我指导。我会及时改正或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