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丽的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的源头

根据湖南考古发掘与先秦文献中诸多历史记载的惊人巧合,人们对湖湘文化的悠久历史有了新的认识:湖湘文化不仅起源于千年,还起源于炎黄文化和前颜地神农文化。

我国考古界认为,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也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五六千年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器过渡时期,也就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炎帝和黄帝既是氏族首领,又是氏族和部落的称谓,分别代表两个时代,即炎帝时代和黄帝时代。在此之前,湖南已有数十万年的旧石器文化历史。湖南气候温暖湿润,南部江永地区是原始野生稻产区。与江永相邻的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了陶器和三种完整的米粒,其中较早的一种是野生稻,较晚的一种是栽培稻。还保留了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栽培稻标本。这说明道县先民在大自然无法满足人们食用需求的野生稻面前,通过栽培改造野生稻,率先点燃了人类发展稻作文化的希望。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长江中游已经成为两岸同源的纽带。穿过湖北江陵,是湖南洞庭区土质松软的黎阳冲积平原,具备发展大规模稻作文化的自然条件。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先民陆续进入这片平原。八九千年前,礼县鹏头山就有表意符号、表意绘画和图腾。8000年前后礼县八十年?遗址,发现了两万多粒米和稻,是世界上发现史前米粒最多的地方;还有木檠、木铲、骨铲等农具,以及木杵等加工工具,类似于《周易》中的神农所写。传说中记载的“木为根本,拓片木为雷之根本,雷之根本之利为教天下”,与战国中期尸说“神农七十有天下”和《续编年史》载炎帝称帝“530年”的时间之和完全吻合。可以看出,神农氏从陕甘迁至溧阳,优势不断增强,形成了定居农业的基本经济形态,稻作文化发展到大规模农业阶段。制陶技术也相当娴熟,有各种形式的壶和白陶,彩陶最具特色,其光芒四射,传播到元、湖南、鄂西等邻近地区。湖湘文化自此不断创新。6500年前,城头山古城和澧县稻田被发掘,证实了神农“日为市”的传说。礼县八十?现场发现一些平台式建筑,其中一个建筑基础的中间主体部分高出地面约40厘米,其四角呈喇叭状向外凸出,平面呈海星状。这个仪式中心遗址提醒人们:礼贤80?这里曾经是神农时代的中心。第一代神农党从这里出发南巡治病,因误尝金钱草而葬身长沙茶乡尽头。神农氏被拥戴为创造农耕文明的中心氏族,其后裔被招募并向四面八方传播。颜地王宇部落的最后一代在汉泉之战中被击败,它的树叶落到了它祖先的坟墓附近。就这样,整个神农时代的湖湘文化在神农中枢宗族的内心发展,也浸透了神农宗族文化的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帝族从黄河流域崛起,并逐渐与颜地族合并,形成炎黄联盟,成为中国古代最强大的部落群体。颜地神农是这个联盟的创始人,然后黄帝取而代之,统一了中原,扩大了四方。炎黄集团在国家崛起前夕进入酋长国时代。黄帝成为第一任酋长,继续高举炎黄联盟的旗帜,把炎帝开创的原始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而为一个数千年来稳定统一的世界上民族最多、人口最多的古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湖湘文化也融合发展为炎黄文化。

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易经被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比喻天地一体的品格。这种概括不仅体现在先贤们的哲学思想中,也体现在炎黄文化传统中继续发挥作用的基本精神中。这就是敢于征服蛮荒的艰苦创业精神,勤于科技发明的开拓创新精神,甘于造福人民的牺牲奉献精神,包容互补的民族团结精神。在最早发明栽培稻的湖南先民的文化传统中,还有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人格特质。这些一脉相承至今的品格和精神,成为湖湘文化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取向,以及个人对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价值取向也造就了湖湘文化的思维方式,即向国内外众多流派学习、广泛交融、优化思维主体的开放方式。以上三个层面铸就了从周敦颐、胡宏到王船山的哲学思想,以及他们忠信、积极、务实、求变、求真、务实的哲学方向。以王船山为代表的17世纪初的启蒙思想,直到清末才被推上历史前台,成为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相对稳定性和传承性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的湖湘文化,应该纳入另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屈原的诗歌艺术和马王堆的历史文物都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色。自南北朝、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发展,特别是经过宋元明时期的几次大规模移民,湖湘士人在人口、风俗、风尚、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而组合和建构了一种新的地域文化形态,我们称之为湖湘文化。当然,先秦两汉时期的楚文化对宋以后构建的湖湘文化有重要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这是肯定的。所以有人希望把湖南这两种文化形式联系起来,称之为楚湘文化。

艺术:

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是中国绘画的源头之一,西汉彩绘漆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油画。它孕育了易元吉、张一尊、齐白石等艺术大师。

运动:

湖南奥运代表队,2000年,湖南代表团在悉尼奥运会上夺得28枚金牌中的7枚。

金牌:杨霞:女子举重53公斤詹旭刚:男子举重77公斤龚智超:羽毛球女单:女子体操平衡木熊妮:跳水男子3米跳板熊妮/小:跳水男子3米跳板双人李:体操男子双杠。

音乐:

歌舞娱神是湖南早期的民间歌舞形式,在湖南延续时间较长。透过山歌,我们可以窥见楚人的一些古老传统,如“重淫”、“祭龙”、“迎送神”、“歌咏勉励”等。如全省广泛分布的丧歌、龙舟干、傩戏、猎山歌等,都有古代祭祀娱乐的痕迹。

自1993以来,已有500余人在省、全国大奖赛中获奖,获奖作品300余件。《春满土家寨》、《摇篮之歌》、《牵着中国母亲的手》、《我们是人》、《太阳雨》、《舞曲》、《走在水上的歌谣》、《南燕随来》、《走向明天的辉煌》、《中法集团之歌》、《万里山河》、《思念武陵源》等。

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理论成果和杰出的理论人才。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上发表音乐学术论文200余篇,音乐理论著作60余部。

宋祖英、李谷一、陈思思、唐灿

戏剧:

湘剧是湖南的地方戏之一。人们一般称之为“大剧队”、“长沙队”、“湘潭队”。“湘剧”这个名字最早见于1920长沙出版的《湘剧考》第一集序言。因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故又称长沙湘剧。湘剧包括祁剧、陈赫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戏、巴陵戏、项堃戏、长沙古画戏和邵阳古画戏。

长沙花鼓戏,其中的《打锣》、《调色锅》、《烤房香》、《双送粮》、《罗四祖买牛》、《牛多坐轿》、《八官》、《啼笑皆非》等剧目深受观众喜爱。1983湖南古画歌剧院排演的话剧《刘海砍柴》应中国美术家协会邀请赴美国纽约州和DC华盛顿州演出。《华侨日报》、《中文快报》、《纽约时报》等。在美国发表文章和评论,祝贺演出成功。长沙古画剧团的演出《刘海砍柴》也应邀赴日本演出,在日本很有名气。

舞蹈:

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舞蹈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据不完全统计,湖南有近400种舞蹈,上千种舞蹈节目。湖南舞蹈艺术历史悠久。湖南民间舞蹈艺术之花是在楚文化和湖南土著文化的艺术土壤中萌发和生长的。隋唐以来,盛唐时期著名的宫廷舞蹈如青腰舞、白丑舞、折枝舞等也传到了湖南。唐朝的李群玉曾经在长沙看过南方美女的舞蹈。他写了一首诗《长沙九号去东楼看舞》,描写当时的情景。这些异域歌舞与当地楚舞、民间歌舞相结合,创造了色彩丰富、风情独特的湖南民间歌舞艺术的独特魅力。自古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如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壮族,回族和佤族,都居住在湖湘。他们独特的民族习惯、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构成了他们不同的舞蹈艺术。苗族舞蹈包括湘舞、接龙舞、盾舞、先锋舞、茶盘舞、傩舞、独关舞、鼓舞舞和芦笙舞。土家族舞蹈有摇摆舞、毛古斯、巴别塔二铃、战斗鼓舞、赛马舞、制旗舞、群鸡舞、梅场舞、八罗裙、跳丧等。侗族的舞蹈主要有芦笙舞、多耶和侗侗腿。瑶族的舞蹈主要有伞舞、刀舞、盾舞、羊角短鼓、香龙以及各种祭祀舞蹈。

文学:

湖南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南楚到明朝,是古代湘楚文学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代表人物有屈原、殷铿、李群玉、胡曾、周敦颐、王艺凝、乐雷发、冯子珍、欧阳玄、李东阳等。第二个时期,从清朝到甲午战争,是湖湘经世文学时期,其文学代表人物有王夫之、魏源、曾国藩、何、郭嵩焘、邓福伦、。第三个时期,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文学时期。他的文学代表人物有谭嗣同、陈天华、宁调元、易舜鼎。第四个时期,从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新民主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时期。其文学代表人物有欧阳予倩、田汉、丁玲、沈从文、张天翼、周扬、周立波、康卓、莫应锋、顾华、谭坦、孙建中。

屈原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写下了许多描写湖南山水、风土人情、民间祭祀、神话传说的诗篇,表现了古代湘楚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在开创了与《诗经》风格迥异的南楚辞、离骚文学流派的同时,也奠定了湖南文学的基石。

当时的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王昌龄、杜甫、韩愈、柳宗元、李商隐等都曾在湖南居住,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大诗人杜甫就死在湘江孤舟上。宋、元、明时期的湖南文学名人有周敦颐、王艺凝、乐雷发、冯子珍、欧阳玄、李东阳等。

由乡贤王夫之倡导“所见即铁门之限”,湖南文人首先获得了知名度,后经陶澍、何长龄、魏源等人的推动,形成了以曾国藩、左为代表的湖湘经学文学群体。他们视成就为己有,以实践为重,而写诗、散文则主张干预生活。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湖湘文化走向成熟和繁荣。在散文方面,出现了以曾国藩为首的古湖南桐城派,涌现出吴、邓福伦等著名作家。他们生活在桐城而不是固守桐城义法,明确提出要把“经之学”纳入文学范畴。他们认为文章既要讲究义、考据、抒情,又要尽力匡正空性,应用于世。在诗歌方面,出现了何、嵇绍、王闿运等著名艺术家。他们都是大数的弟子,文采风流,一时风华正茂,在三湘天宇中相得益彰,成就了当时中国诗歌的奇葩景观。

资产阶级文学时期是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革命党大文豪陈天华,巧妙地运用通俗说唱形式和朴实白话文,写出了《回头》、《经世钟》等作品,为辛亥革命和起义做了舆论准备。

文物:

长沙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晚唐时期,长沙窑的产品远销朝鲜、日本、东南亚和西亚,是当时中国重要的外贸陶瓷产品之一。

比较重要的有西汉的马镫、魏晋的人形吊灯、五代的马银铁盆、马锡光马锡范的铜镜、宋代的青铜尺、元代的青花字玉春瓶、鱼鱼大盘、清初的铁炮等。

湖南是商代晚期青铜器发现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共约300件。其中特别重要的有宁乡县的四羊造像、黄材寨子山的方鼎、醴陵狮子山的大象造像、衡阳市包家台子的牛造像、湘潭县九华金锅的猪造像、华容、岳阳、长宁等地的兽面。这些青铜器以其高大厚重的身材、典雅优美的花纹、瑰丽的造型和精良的铸造而闻名于世,在中国青铜文化宝库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马王堆西汉墓,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五里牌。是一座高10米,直径约30米的马鞍形土墩。最初认为是五代楚王马殷的墓,从1972-1974陆续发掘,先后出土了三座西汉墓葬。据考证,这是西汉初年诸侯家族的墓地。它的墓葬结构非常宏大复杂,其中一号墓和三号墓的棺椁和明器保存完好。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其出土文物极为珍贵。如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可能早于《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记载了52种疾病,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处方280多种,用药240多种。这是现在国内能看到的最早的药方。《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长沙西汉墓葬、长沙走马楼孙吴竹简分别被1992、1993、1996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