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的大同小康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大同与小康社会--从《礼记》和李云谈起。

《礼记》本来不是“经典”,而是孔子后学解释《礼记》时所作的记录。它附在《礼记》的末尾,解释了《礼记》每一条的意思。《礼记》十七条中有十一条仍有此制。后来篇幅越来越长,内涵越来越丰富,是一部独立的书。简单来说,就是把战国到西汉初年儒家关于礼仪的文章汇编起来。

“大同”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再议》。“大同”是指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修心”应该是“忘本”。《礼记》中描述了“大同”的理想社会。这一思想虽然是孔子首创,但实际上是对儒、道、墨、农等社会理论的总结和发展。

小康一词源于《诗经》:“民亦勤劳,能小康,利中国,抱四方”。意思是普通人整天工作,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生活。“小康社会”在《礼记》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大同”之后的理想社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