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黄帝内经·苏文·四齐曲子神》说:“夏三月,此谓樊秀;天地和合,万物绚烂。”夏三月是指从长夏到立秋的六个节气,包括长夏、小满、忙中、夏至日、小夏和大夏。
漫长的夏季过后,气温逐渐升高,开始变热,心脏的工作强度与日俱增。所以这个时候饮食要以“心”为主。孙思邈在《养心论》中说:“四月,肝病,心壮。宜增酸减苦,补肾强肝,跳胃。”此时人体开始出汗较多,需要补充水分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小满在公历5月21左右。自小满以来,小麦、冬小麦等夏季作物已结果实,种子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因为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所以在养生保健中要根据气候特点,注重外调内养。对于各类皮肤相似的患者,应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不要吃促湿的食物。
芒果的节气是每年的六月六左右,那么芒果是什么意思呢?《二十四节气》:“五月节,谓谷中有芒,有庄稼。”也就是说,大麦、小麦等的种子。都熟了,抢收成很迫切。在饮食调理方面,历代养生专家都认为夏、三月的饮食适合进补。
夏季至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在农历五月前后,阳历六月二十二日左右。根据中医理论,夏季的至日是阳气最强的世界,所以养生要符合夏季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重在一个“长”字。在夏季的至日,心火正旺。心火太旺,会挡住肺金。《金匮要略》中有一句话叫“夏不食心”。夏季的至日是一个出汗的季节,出汗多,人体流失的盐分也多。如果心肌缺盐,市场上就会出现心脏波动。中医认为,此时应多吃酸味以固表,咸味以补心。
每年公历7月7日左右,都是微微的暑气。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清淡的夏季证实了人们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这时,天气已经很热了。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防暑降温。多喝水是消除疲劳、缓解体内代谢的好方法。水是人体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不可或缺的东西。俗话说“天天没饭吃,不如天天没水喝”,这话不无道理。根据民间经验和结果,每天早上喝一杯凉开水,几年后会导致肾气长寿。
酷暑在每年阳历的7月23日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在这个节气里,饮食调养要根据夏日的气候特点。由于夏季气候炎热,容易伤津耗气,可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可除之,食可随之”和“五谷、肉类、果蔬皆可食用滋补”的说法。《李周天官医》一章中提到,夏天要喝汤。因为夏天我们的阳气都飘在外面,五脏最虚。这个时候,任何油腻、口味重的东西,我们的脾胃都很难消化。所以,即使吃肉,也要把肉剁碎或者煮成汤,对身体有好处。
第二,夏天吃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无医生处方”。自古以来,中医和民间都有“生姜包治百病”的说法。因为生姜在炎热季节有兴奋、排汗、清凉、提神的作用;能缓解疲劳、乏力、厌食、失眠、腹胀、腹痛等症状;生姜还有健胃开胃的作用。夏季气候炎热,唾液和胃液分泌会减少,从而影响人的食欲。如果晚餐吃几片生姜,会增加食欲;生姜还能缓解或减轻胃痛,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疼痛、呕吐、泛酸、饥饿等症状,用水煮生姜就能很快消除。
夏季,细菌的生长繁殖极其活跃,容易污染食物,引起急性肠胃炎。但是吃一些生姜或者用干姜、茶叶开水冲服,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用姜水漱口能有效治疗口臭和牙周炎。
夏天人贪凉,喜欢用电风扇,空调。容易觉得冷,引发感冒。这时候及时喝点生姜糖浆,有助于排出体内寒气。中医认为生姜可以“通神”,即提神醒脑。夏天中暑晕倒时,一杯姜汁能让病人迅速清醒。对于一般暑热,表现为头晕、心悸、胸闷、恶心的患者,适当吃点姜汤大有裨益。
生姜的吃法有很多种,比如喝姜汤、吃姜粥、烧热油时加姜丝、炖肉、煎鱼时加姜片、做扁食、饺子馅时加姜丝,不仅能使味道鲜美,还有助于醒胃健脾、提神醒脑、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帮助肠胃吸收营养。但是,既然生姜有药理作用,就要注意它的一些用法和禁忌,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要剥皮。有些人喜欢剥生姜,不能充分发挥生姜的整体功效。普通的鲜姜洗净后可以切丝切片。
2.凡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疔疮、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3.从治疗的角度来说,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感冒或雨后胃寒发热的患者,而不能用于夏季感冒或风热感冒的患者,更不能用于治疗中暑。服用鲜姜汁可以治愈感冒引起的呕吐,但对其他类型的呕吐无效。
4.不要吃烂姜。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从而诱发肝癌、食道癌等。“烂姜不臭”的说法是错误的。
吃姜并不是越多越好。炎热的夏天,人容易口干、烦渴、咽痛、多汗。生姜味辛,性温,属热性食物。按照“热则寒”的原则,不宜多吃。做饭或者煲汤的时候可以放几片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