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参与社会。
“因为里面的东西很多,很丰富,还有很多我没见过的东西,很新鲜!”虽然我觉得带孩子去超市可能花费更多,但我愿意偶尔带她去逛逛,一起购物,一起学会“货比三家不留遗憾”,一起学会挑选商品。
不仅如此,我还经常带孩子去菜市场。我让她学会微信支付。我让她学会挑选新鲜蔬菜,制定价格,知道时令水果和蔬菜,学会烹饪,理解农民的艰辛。菜市场是孩子们认识社会,学会柴米油盐生活,认识各种摊贩和顾客的好地方。别脏了,这里很接地气;不用麻烦了,把孩子带到这里,让她接触一个不同于课本的外部世界。
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去阿姨的小卖部,勤快地帮她们卖东西。收钱,给顾客找钱,递给他们商品,让顾客选择,和顾客讨价还价,这是年轻心灵与外界打交道的一个很好的窗口,这是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连接的一个渠道。总之,这种方式是沉浸在阅读中的孩子所需要的,对个人成长有益的,对我终生难忘和感恩的。
最近在看人的“社会性发展”,属于人的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社会发展是指个体在其生物特征的基础上,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需求、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社会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家事国事天下事,风雨声读书声”是宋代东林书院的对联。文化先贤早就告诉我们,要专心读书,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突然意识到自己和孩子的社交发展似乎不足。“不要听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我妈很多次的铁律。但是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吗?
人总是要走向社会的,在走向社会之前,要做好准备,要经历,要参与,要经历。就像沃尔特的《灰色系统》曾经风靡美国教育界一样,读来特别感慨,印象深刻。也许这种系统模式在这里很难实现,但它总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我在这里分享以下记录:
沃尔特的灰色系统,又称“双效系统”、“两部系统”、“小组系统”,被美国教育家沃尔特称为“勤工俭学游戏学校”。
这套系统以杜威的教育思想为基础,布置社会作业,将学校分为运动场、教室、工厂和商店、礼堂四个部分,将课程分为学术工作、科学技术和家政、小组活动和体育游戏四个方面。教学中采用双编的方法,即全校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教室,一部分在运动场、工厂、商店、礼堂等地方,下午对调。
显然,这种课程设计能够保持孩子天生的兴趣和热情,管理模式经济高效。它曾经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最杰出的例子。当然也有缺点,比如文化知识难以系统学习,基础知识差。
巧合的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于1932在上海创立了“山海工程团”,提出了“以工养生,以学为明,以团护生”的口号,试图将工作坊、学校、社会融为一体,进一步探索中国的教育之道,实现普及教育的目标。
这些都是古今中外教育工作者探索教育的好方法,也渗透着教育要与社会紧密结合的思想。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教育都要尽力鼓励受教育者主动接触社会,积极融入社会,从社会的“大学”中提取有用的知识,深入了解社会的各种生活方式,与书本知识相得益彰。
从这个例子来看,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是不是应该尽力创造条件,让孩子尽量走出书本,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