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腿打坐会翘腿吗?
本文简述了毗卢禅佛的坐法——七支坐法。
一、双腿式(俗称双碟),无法或金刚坐(右脚在左腿上),或一厢情愿的坐(左脚在右腿上)。
二、双手三摩地捆绑(右手掌放在左手掌上,两拇指相对)。
三、背部直立如一串铜钱(不健康者,先顺其自然,久直不动)。
四、肩平(不斜塌拖压)。
第五,头部闭合(后脑勺微缩,下颌压迫左右动脉)。
第六,舌头接触上颚(使舌头轻连于上牙龈唾液腺中心)。
七、眼睛半闭(即半睁半闭,或睁而易决,但不全开,微闭,或闭而易决,但不困)。
注意:
1.坐着的时候,腰带之类的东西要一起放松,让身体放松,彻底休息。
2.气候寒冷时,一定要注意膝盖和后颈部的保暖,否则风寒侵袭,无药可治,一定要特别注意。
3.对于新手来说,要调节好空气光,光线不能太强也不能太暗;因为光强容易散,明暗容易晕。座位前面三英尺,
空气产生对流。
4.吃饱了不能坐,困了也不能坐。当你有足够的睡眠时,很容易坐下来。
5.无论是初学者还是长期学习者,臀部都必须微微抬高两三寸。对于初学者来说,腿部僵硬,可以抬高到四五寸,逐渐越来越低(臀部不垫,身体重心后移,气脉受阻,徒劳无功)
6.坐下时,双手搓脸搓脚,使血液流动,然后离开座位作为适度运动。
7.微笑着坐着。使面部神经放松,和善,不枯萎,以免使面部趋于冰冷。
8.第一次学坐的时候,坐的时间要少,要适当,要多坐,要勤用,像第一次练习的时候一样。久坐性强,会无聊。
当你第一次练习冥想时,你必须非常注意你的姿势。如果长期成为习惯,无法改正,会影响生理和心理,会生病。这七种坐法必须这样规定,而且都有深刻的含义,非常符合生理和心理的自然规律,不应该也不应该违背。
人的生命靠精神,所以精神必须培养;训练的方法,却使心空而身平,使生理机能无穷;生命不息,消耗的日子不多,自然丰富。精神随着气血的衰退而见盈亏,气血随着思维和疲劳而逐渐消失;所以可以安身立命,永不放弃欲望,可以休养生息。古代的医生说,生命靠气化,靠气体的运化和流动,跟从脉搏;脉搏不是血管,这意味着气在体内的运行必须遵循这种有规律的脉搏路径;只是这件事是微妙的,不是表面的。经典的八脉,应该是脱胎于古代道教;道教把任督冲三脉作为养生修仙的钥匙,西藏密宗也把三脉四轮作为佛教的钥匙。《秘典》深刻的内涵和根本的褒义,与《内经》和《黄婷》相比,在切脉研究上有其独特性。只有藏传佛教和道教,虽然都修三脉,但和道教佛教不同。但两人都是以脉(冲量)为枢纽,两人意见一致。在坐禅姿势上,采用了毗卢禅那佛的七足坐法。虽然不清楚它的重点是气脉,但它的功效已包含在其中。两脚踉跄,使气不浮,易沉于腹,气息平和,心易静,气不乱飘,渐顺脉流,而归中脉,脉舒,身心俱忘,心神大寂。心若不宁,云可定,则无毛病。比如普通人健康正常,感觉幸福,精神思维少;如果是病态,那就相反了。再比如,那些第一眼就觉得空虚的人,会觉得轻松愉快,神清气爽,难以言喻。足见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作用的,元素是一体的。人体的神经静脉从中枢神经系统向左右方向发展,但反过来又相互交叉,所以两只手被束缚,两个拇指相互靠在一起,形成一个圆相,起到沟通的作用。身体里的内脏都附着在脊椎上。如果脊椎弯曲,背部弯曲,五脏就不能自然舒服,就容易生病。所以竖脊肉可以让内脏感觉舒服。当肋骨下垂时,肺部收缩。所以平肩平胸可以让肺容积自由扩张。后脑勺是思维和记忆的中枢,颈间两条动脉的活动不断向大脑输血,增加了脑神经的活动。所以后脑勺微缩,下颌微压两条动脉,使血液流动平缓,减少思考,容易得到安宁。两牙唾液腺之间产生体液,可以帮助肠胃消化,所以舌头与唾液腺相连才自然。心是机器,从心开始,见色就动,一个个听到声音,都是机器,心是混沌的。傲散者仰视,多云沉思者俯视,危者常左顾右盼,故眼半闭,可止散心。放松束缚,让身体舒服,永远微笑,让精神愉悦,这些对冥想都很重要。所以冥想姿势都是讲气脉的,虽然不是专门讲调和气脉的,但是已经摄进去了。如果专治气脉,我会觉得很难去,反而会是开悟的障碍。如果不调整姿势,随便坐,弯腰驼背,时间久了就会生病。所以修习禅定的人,会生气,会吐血,会因禅得病,会坐成一团,但是可以粗心大意!你依法修行,身体的本能活动就发挥出来了,你的气就流行起来了,你的机能就活泼起来了,在你显出欢喜之前,你的光就显露出来了。它是一个冥想的过程,是身心相互作用产生的现象。你做不到。持有它是一种神奇的境界,导致你向外的追求。如果你修法,你的身心都会受益,比如头脑冷静,眼睛明亮,耳朵敏锐,深呼吸,四肢柔软,慷慨细腻,消除慢性病,精力充沛。此时,我们必须克制消费。如果我们沉溺于色欲,就会被气呛到,脉搏会关闭,身体和精神都会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