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都要去吗?

乔家大院跟王家大院不一样。乔家和曹家、常家、屈家一样,都是商贾大院。王家大院是官院,素有“王家归来不看院”和“民间故宫博物院”之称。

我这里有一篇介绍王家大院的文章。请看一看。

解读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晋商大院的杰出代表,也是晋中盆地大院中唯一依山而建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山西故宫”、“中国民居第一居所”。在民间,也流传着一句话——王家归来不去医院。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东12公里的历史文化名镇景盛。是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王京生家族遗留下来的超大型居住社区。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两座城堡式建筑的修复和开放,这个当地的住宅社区作为王家大院的统称,迅速闻名海内外,赢得了来自四面八方游客的各种欢呼。荣获全国文物旅游行业最高称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国内外游客心目中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之一。正因为如此,笔者非常愿意鼓励广大旅游爱好者,打开历史长河中的杰作——王家大院,对其建筑文化、家族兴衰做一个粗浅的解读,以此来引玉。

建筑规模

参观过王家大院的人都觉得王家大院大,气派。事实上,现在对游客开放的三组建筑,即洪门堡、高家崖堡和王石祠堂,还不到王家大院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根据王家的史料和现有的考证,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嘉庆十六年,随着王家家族事业的不断繁荣,京盛的房屋不断由西向东、由低到高、逐步完善,形成了一个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远远大于占地654.38+0.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宫博物院。在静升村“五里长街”和“九沟八堡十八巷”的地盘上,王家至少占据了五沟五巷五堡。其中,五个完全城堡式的住宅群在场地的尺度范围内展现了其雄伟的气势。据《王家志》记载,王家建洪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堡、东南堡、下南堡五个堡群时,为了迎合秘境,分别建有“龙凤虎龟林”五种精神意象。即洪门堡为中之龙,高家崖堡为东之凤,西之西堡子为虎。三人躺在高坡上,一字排开,势大力沉,气焰嚣张。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林”。两者都表现为招财辟邪,富含稳定家庭、巩固产业的比喻。今天,人们参观红门城堡和高家崖城堡,可以作为“龙凤呈祥”或“龙游凤翔”。这两座城堡和修复开放的王氏宗祠(即孝义宗祠)均建于清康熙年间,院落123,房屋118,占地4.5万平方米,是保存最完好的王家大院建筑精华。在这方面,虽然没有回到王家五种瑞兽的势头,但保存至今,在目前的中国应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正如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在访问后感叹的那样,“王是一个姓氏,他的姓氏占了半个国家。家是个院子,院子是半个城”。

建筑艺术

王家大院的建筑具有“精致而不美观,新颖而典雅,不精致而典雅”的特点。并凝聚着自然质朴、清新淡雅、明快质朴的乡土气息。在古建筑范畴中,其艺术内涵可谓包罗万象。

我们来看看王家大院的位置。第一,居高临下,消极阴阳。占据了静升村北坡的黄土高原,树荫可以挡住北风,迎着太阳的时候阳光可以很充足;二是凭借坡间由北向南的天然排水沟,保证小区“高而不近旱,满而不涝,不缺水”;第三,山面对水,高处可见。遥望远眺,田园悠悠,河水潺潺;放眼望去,山峦连绵,气象万千。夏天,山青水绿,冬天,银装素裹,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画尽收眼底。可以称得上是居住的理想住宅。它的建筑结构是历史、哲学、力学和美学的结合。前院为木结构,后院为两层窑洞建筑,底层为带游廊的窑洞,二层为梁柱木结构建筑,构成了典型的梁柱木结构建筑与砖石窑洞建筑相结合的合理建筑形式,结构配件装饰精美。如楼道顶部的斗拱、鹅房、雀替、房头等木雕,以及柱子基石、墙基石等石雕,形式多样,做工精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色。其院落布局虽多为多进院落,但风格多变,组合得当。集官、商、民、儒于一体的整个建筑体系,既遵循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又符合尊卑之序,内外还有其他伦理道德礼仪体系。同时在建筑的局部和细微之处吸收了南方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将造园技艺与造园艺术有机融合,形成了王家大院建筑艺术的又一大特色。所有这些把这个大院缝合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艺术殿堂。外貌,城堡城墙高,适合形势,而且身心俱健,超凡脱俗。进入城堡,可以看到院内幽深的小巷,幽静多变,巧妙连接,构图优美,如同迷宫一般。真的是博大精深,蔚为壮观,有天然的工人,有地理优势。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 * *性格的同时,又彰显了其突出的个性,不愧为中国民居建筑的杰作。

“三雕”艺术

王家大院的“三雕”(即砖雕、木雕、石雕)是整体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王家大院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所谓“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有吉”,是王家大院雕刻艺术的真实写照。

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模式主要体现在“三雕”艺术的形式、寓意和配置上。雕刻精美,生动逼真,件件都是顶级作品。其砖雕艺术作品多以高浮雕雕刻,透雕、凸雕等表现手法。如前墙上栩栩如生的“狮子滚绣球”,松竹书院门楣上精致的“凤凰牡丹”、“松竹梅兰”,门窗下栩栩如生的“八仙”图案,以及许多地方镶嵌的四季花卉,都是别出心裁的作品。而且在很多题材里,都隐含着主人安居乐业的美好意愿。其木雕也不逊色,大多采用圆雕、浮雕、雕刻等多种技法,在挂、窗棂、窗帘架、隔扇、挂花门、梁枋等部位表现出不同主题的图案。而且一切都是自由雕琢,寓意深刻。比如挂在绿门书院走廊上的木雕《满床水》就是代表作品。它把唐朝六十大寿将军郭子仪当作七子八夫来祝贺,把希望寄托在医院的主人福禄寿身上,让他为后人做官。其石雕艺术更是精美绝伦。有人曾在文章中称赞:“王家的石头会唱歌”,指的是石雕艺术作品,虽然用了拟人化的比喻,但也指出了石雕在王家大院三雕艺术中的特殊比例和不凡。在大大小小的院落里,无论你呆在哪里,那些随处可见的石雕都会锁住你的眼睛。或柱基石,或墙基石,或石门框,或石窗框,以及石雕,门石,板石,石狮...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或阴或阳,或浮或雕,融合了许多雕刻技法和技巧。无论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意图,它们的造型独特而不怪异,雕工精细而不华丽,画工饱满而不庸俗。其中,朱琳书院的竹雕石门框堪称中国石雕艺术之最。它由四块大青石组成,底部为寿石填料,两侧为上升的竹子,顶部为喜鹊周围纵横交错的枝叶报喜,给后人以深刻的学习道理和美好的祝愿。形象出众,充满哲理。难怪80年代初一个南方商人愿意用一辆红旗车的高价来换!

王家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典故各异,工艺精湛,体现了清代典型的“细而密”的艺术风格。此外,文人、画家、雕塑家的默契配合,相得益彰,将儒家文化的严谨秩序、道家文化的自然选择、佛教文化的空灵境界融为一体,融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明文化传承的逻辑载体。

居住模式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西周时期形成的四合院风格。院内住宅的格局定位是按照“尊卑等级、尊卑等级、上下有序、老少和谐、内外有别”的封建等级观念设置的。在一个庞大的建筑中,房子前低后高的设计思路,既提供了足够的对外交往空间,又满足了内部私密氛围的要求,并具有各种居住功能,充分体现了官家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它的两个主要院落,高家崖敦厚府和宁瑞居,就是典型的例子,即两者都是多进四合院。前院南北厅(单指敦厚府,宁瑞府无南厅)为接待场所,北为接待贵宾的主客厅,南厅接待普通客人;东、西厢房是会计先生和管家的住处。穿过正殿后面的庭院进入吊花门,然后进入主人的后卧室。北面五洞,有檐廊,形成老人居住的纵深处;主窑顶部是祠堂,是祭祖的地方。东西两室,底层为儿孙之居,上层为小姐闺房(即绣楼)。主院东侧有“三里四外”的七门三院,是厨院的用餐场所。院子里的仆人分上中下三等。不同层次的人走过不同层次的门,在不同层次的餐厅吃饭。厨房南边,有独立书店。此外还有* * *同花苑、书院、长工园、庭院(养老院的家)。由于主人和兄弟的官职不同,两个主要院落在高度、装饰、门的设置上有一些差异,但居住格局基本相同。美在大大小小的院落,既完美又独立。院内有院落,门内有门,门多达65扇。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深宅大院里,主仆的生活习俗有很多条条框框,难以逾越。它充分显示了封建格局的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同时又在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出其可变性、平衡性和保守性三大趋势。

对联匾

王家大院的对联,如同院中杰出耀眼的“三雕”艺术品,寓意深刻,引人注目,令人回味,是王家大院装饰艺术的又一大特色。整个大院,每一个大厅都要有对联,每一扇门都要有匾额。它的大部分材料是木头做的,少数是用砖石雕刻的。他的诗和书都是异彩纷呈,都是大同小异,字数不多,意境悠长。它不仅为房子增添了优雅,也赋予了每栋房子奇妙的精神和魅力。停下来品尝,令人惊叹。其书写包括行书、隶书、篆书、曹彰;其造型有竹联、秋叶、卷轴、折扇等;其内容,或赞美美德,或抒发抱负,或教导。如《应奎》《桂心》,希望科研顺利,成绩突出;“看着我”和“看着我的鞋”警示个人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太阳上看云彩”吹嘘皇帝的荣耀等等。这些小小的装饰品,如同无处不在的精灵,多年来以不同的形式,静静地点缀在这个古朴宏伟的大院里。他们作为文化的象征,让经商发家的王家有了味道,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人脱胎换骨,守礼守规,引导他们在既定的道路上有所作为,有别于寻常百姓家的文人气质,不断铸就家族。然而时光荏苒,事与愿违,王甲曾经拥有的理想和抱负随着世界的变迁已经成为历史。如今,人去楼空,幸存的对联、匾额仍贴在深院,溢出无声可闻的光辉,“润物细无声”,成为王家大院历史文化内涵的一大亮点。

宝藏收藏

王家的宝贝主要有明清著名画家郑板桥的书法对联,祁隽藻的门匾,傅山、柳永(刘)的条幅,和的绘画,翁方纲的石刻、木匾等。这些名人的原作之所以能在王家看到,与其家族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在清康乾嘉鼎盛时期,王家是与上层社会和著名书画家交往较多的驻外官员,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在当时,得到几个著名的墨宝是合理的。目前,这些藏品中有的还镶嵌着木匾和石雕,有的存放在陈列柜中供游客参观。难能可贵的是,柜子里的活动木对联和古代字画原作,都是王家后人经过几代保存自愿捐赠的。从价值上来说,它们虽然被侵蚀了二三百年,但魅力依旧,价值更高。经常吸引游客中众多书画爱好者驻足品味,久久不愿离去。此外,王家大院还有两件稀世珍宝。首先是《大清万年统一天下全图》;一件是清朝光绪年间慈禧西逃时留下的红木组合雕“龙凤床”。据有关专家考证,前者目前国内除北京故宫和王家外,尚未发现。后者被国家文物部门确定为上品重点文物,现已被视为王家大院镇宅之宝。

家庭历

通过现存的王氏族谱,不难了解家族的发展历史。早年祖上从太原迁到灵石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清年间,太原王家第六十七孙孙,被尊为静升祖师,离开沟营村,定居静升村。至今已有690余年,传至第28代。王京生以佃农起家,从农业、商业起家,家族企业逐渐壮大,家族资产逐渐丰厚,从商到官,官商兼备,人才辈出,成为当地显赫的家族。据《静胜村王氏源流碑文》记载,明末天启年间,王家已是“传经通史之士,英辈辈出;农民的遗产之后,他享受富足;工人们精通各种艺术,他们精致和谐;商人谋湖海之利,自有千万资金。”可以说在士、农、工、商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为家族企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家从13进入清朝。康乾嘉年间盛极一时。当时除了在京生大兴土木,修建房屋、祠堂、墓葬,对外拓展业务外,还经常造福本族、本村的百姓,义举不断。一是对孤寡孤独的人给予救济,体贴入微;二是帮助村里有困难的村民,每年灾荒都要开仓库救济粮食;第三,我愿意做公益,办义学,建会馆,造桥修路,蓄水开渠,捐钱修孔庙和宫殿。这些善举在当地人中代代相传,广为人知。在此期间,王家公的仕途中不乏考正科考、异地捐保、或遭祖德攻击的人。二、五品的官员只有101,列为进士的官员有130多人,300多人的有、、盛。

道光以后,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子弟争权,王家逐渐衰落。从此,作为显赫家族,王氏家族数百年成就的辉煌迅速成为过去,只成为一方土地上人们谈论的历史话题。

新中国成立后,王家后裔在社会各行各业工作,各有千秋。

结束语

以上是对王家大院名字的解读,其实是门外学问。我读的都是肤浅粗糙的,大部分都被忽略了;解,偏见是不可避免的,彼此错了;感受,或惊或叹,纯属爱好;由于知识的匮乏和知识的贫乏,很难对这一建筑文化的历史杰作做出准确恰当的评价!因此,笔者想以著名学者教授参观王家大院后的一番话来结束本文。即:

王家大院-

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

是中国吉祥文化的缩影。

是中国家训文化的绝佳体现。

是中国金牌建筑的标本。

他是中国封建礼仪文化的实践者和越轨者。

是中国农耕读书文化和官商文化的结合。

我手头没有关于乔大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