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古歌有哪些?他们自己的典故
十大名曲
1,高山流水
传说春秋时期的钢琴家俞伯牙曾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弹琴,但樵夫钟子期却能理解,这是一种“山中有志气”“流水有志气”的描写。博雅大吃一惊,说:“好,我儿子的心和我在一起。”河马小厨师死后,博雅失去了知音,琴断弦断,终身不运动,于是有了高山流水之歌。
音乐简介
《山流水》以“博雅古琴遇知音”为主线,乐书种类繁多。琴乐和筝乐有两种,两者名称相同,风格不同。
古琴音乐。战国时期,有一个关于高山流水的秦乐故事,所以也说“高山流水”是博雅写的。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的《魔秘谱》,乐谱《山》和《流水》的解法是:“山”和“流水”是两首歌,但只有一首。第一志向是关心山川,说仁者乐山。未来的志向是关心流水,意思是智者乐水。唐朝分两首,不分小节。最高的山分四段,流水八段。两千多年来,《山》和《流水》两首著名的古琴歌曲,以及博雅古琴遇知音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表演艺术的发展,“山”与“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说中的秘谱是不分段的,但是后来的琴谱是分段的。在明清以来的各种曲谱中,由四川学派钢琴家张空山改编的《流水》收录于清代唐编著的《天问歌谱》(1876)中。增加了“滚、刷、拨、注”技法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刷流水”,因其形象生动、情景交融而被广泛使用。据秦家考证,在《田文秦歌谱》出版之前,所有的《秦谱》中并没有张空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也只有八段,与《魔秘手册》的解法一致。但《张空山传》增加到九段,后来秦家照着打。
还有一首古筝曲《山涧流水》,音乐与钢琴曲大相径庭,也是以《博雅古琴遇知音》为蓝本。音乐书有很多流派。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浙江武林派传》,旋律优雅,韵味隽永,有“山雄伟,水流动”之貌。山东派的《山流水》是由秦云、白凤翠竹、夜静铃、舒云四个小曲组成的合奏体,也称四段曲、四段锦。河南派的《山流水》取材于民歌《老刘攽》,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第一次见面时经常演奏这首曲子,以示尊敬和交朋友。这三首歌和古琴曲《山流水》没有* *的共同点,都是同名不同曲,风格完全不同。
歌曲《流水》录制在一张黄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和星球的高级生物宣讲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2.广灵散
据曹勤说,战国时期聂政的父亲,为朝鲜国王铸造了一把剑,因为他推迟了日期而被杀害。聂政决心为父亲报仇。他上山学琴十年,成为绝技,在韩国小有名气。朝鲜国王把他叫到宫里去玩,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朝鲜国王的夙愿,他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将其谱成钢琴曲,慷慨激昂,气势磅礴,是著名的古琴曲之一。
音乐入门:
广陵散:古琴曲。又称“止广陵”,在《战国策·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颜仲子与宰相夏磊有仇,而聂政与颜仲子交好,为颜仲子刺杀韩翔,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这是一个普遍的看法,魔秘谱中这首歌的歌名就是来源于这个故事。《广陵散》现存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撰的《魔秘谱》(1425),其中载有关于刺韩、冲冠、上火、报剑的副标题。因此,古代秦作曲家把广陵散和聂政刺死朝鲜国王。
东汉蔡邕写的《曹勤》讲了与宋有关的历史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他的父亲因为铸剑被韩国国王杀死。聂政没能为父亲的遇刺报仇,却毁容进山学琴10多年。我带着绝技回韩国的时候,谁都不认识。于是,在寻找机会入宫为韩国国王弹琴时,他从琴肚中抽出一把匕首,将韩国国王刺死。当然,他自己也壮烈牺牲了。现代钢琴家白认为此曲源于系列中的河间杂曲拉曲。
据《世说新语》记载,嵇康非常喜爱广陵散,经常弹奏,引得许多人前来求教,嵇康却从来不教。临终前,索琴奏此曲,叹曰:“广陵散今绝。”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的嵇康塑像砖,刻画了嵇康坐在提琴上,威风凛凛的形象。
3.平沙落雁
在明代,这首歌叫《落雁平沙》。旋律悠扬流畅,描写大雁在天空盘旋,再通过摇曳的大雁落地的场景。
音乐入门: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刊于明代谷音真迹(1634),又名平沙落雁。自出版以来,已出版了50多种音乐集,音乐流派众多。只有1962出版的第一本古琴曲集收录了六位音乐家的演奏谱。这首歌的作者是唐朝的陈立昂。宋代毛民中、田志翁说的话,明代朱权也说过。因为没有可靠的史料,很难证明是谁写的。
“平沙雁”的含义和各种琴谱有不同的解法。《正宗古声》一歌中说:“以秋为例,秋高气爽,风平浪静,沙平浪静,云程万里,天飞扬。用洪湖的眼光写伊势的心。.....三起三落的完美节奏。第一部戏如鸿雁之客,天上极空灵,雁列相谐,隐而显,若来。它想坠落,想环顾四周,想在空中盘旋;也会跌。呼吸声倾斜,绕着大陆扫了三圈。它倒下了,这需要另一个。三五成群,飞来飞去,睡来睡去,正合适:母子相让,亦可尝之。”这种对鹅本性的解题描述极其深刻生动。整首歌委婉流畅,隽永清新。现在大多是七段,主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伏,连续优美;音色安静而优美,但寂静中有动静。
4.四面埋伏
歌曲描述了公元前202年海底楚汉战争最后决战的场景。项羽自刎乌江,刘邦获胜。
音乐入门:
十面埋伏是武曲著名的琵琶传统。该谱最早见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华的《琵琶记》。在这个配乐之前,只有楚汉描绘同样的主题。明代王有鼎《唐琵琶传》中,有一幕当时被称为“唐琵琶”的唐颖奏楚汉:“两军决战,天摇地摇,瓦房倒。许且察之,有金声,有鼓声,有剑弩声,有车马声,皆无声。积怨已久者,为楚辞;悲伤而强烈,为王祥悲歌慷慨的声音,送别的声音。困在大泽,有追马之声,到乌江,有王喉之声,我骑着马去争一个王声。让听者一开始兴奋,然后害怕,最后哭都没办法。”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唐颖演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的情节和主题是一致的,说明这首歌早在16世纪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
楚汉流行于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自公元1818年华编著的《琵琶曲》问世以来,每一部琵琶曲集都收录了十面谱。每个版本的分段和分段标题都不同:
《华氏谱》叫《十面》,是直隶的王俊喜传的,十三段;《谱》名《淮阴平初》,隋秦汉时子所作;周金山瑞清后卿学校,那里有十八个科;郑阳宣普叫十面,一个是淮阴平楚,十八段;《瀛洲古雕》叫《十面埋伏》,十段。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将古老的琵琶演奏艺术带到了巅峰,开创了单一乐器的独奏形式来表现壮丽的史诗场面(但在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交响乐体裁才能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仍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5、渔薪问答
这首歌表现了青山绿水打柴的快感。
音乐入门:
玉桥问答:古琴乐,乐谱最早见于《兴庄太阴续乐》(1560明代萧鸾所作):“古今繁华废如一掌,青山绿水固声。经过一千年的得失,这只是一个词。“这首歌反映了一个隐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世俗事务的羁绊。音乐通过青山绿水打柴的快感,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视。旋律优雅别致,表现了渔父的悠然自得。音乐生动准确。
《玉桥问答》是流传了上百年的名曲,现在的乐书种类很多。《秦雪·晋楚》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态洒脱,但雄伟的山,壮阔的水,斧的丁丁,喧嚣若隐若现于指间。”音乐因其准确生动的形象,近几百年来在音乐家中广泛流传。
乐曲开头,曲调悠然,呈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风格,上下句的呼应引起渔樵回答的兴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以及新音调的不断加入,再加上滚动技法的运用,在第7段达到高潮。音乐采用渔樵工人对话的方式,升调表示提问,降调表示回答。形容隐士豪放不羁的情形。其中,投刺三弹的技法所产生的强音,要与分段的节奏相协调,使人感受到巍峨的群山和樵夫击鼓斧的声音。1段结尾所呈现的主题基调,在整首歌中反复移调变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日落笛子和鼓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音乐。1925左右,上海大同音乐社根据经典改编丝竹音乐《春江花月夜》。
音乐入门:
《夕阳笛鼓》是明清时期流传已久的著名琵琶传统文曲。1925年,上海大通音协的刘、首次改编为竹简合奏。
乐谱最早见于居士林(1820年前)和吴(1875年)的手稿中,于1895年将此曲收入《南北派十三大曲琵琶新谱》汇编,题名浔阳琵琶。1929年,沈浩初编《养正轩琵琶谱》时,将此曲定名为《夕阳笛鼓》。1925年,上海大通音协的刘和将此曲改编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行·春江花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这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有着优美流畅的旋律。音乐通过委婉朴实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生动地捕捉到月夜江边迷人的景色,歌颂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魅力。
全曲是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声部结构。中央广播乐团民族管弦乐队指挥、民乐大师彭秀文将这首歌艺术地处理得非常细腻。他充分利用大乐队丰富的器乐色彩,巧妙编排,乐器有增有减,使乐队的音响富有高低、强弱、轻重、粗细的变化,层次分明。在音乐表现上,既发扬了古典韵脚的优雅风格,又让音乐充满了内心的激情,充满了情感和活力。来自中国的古典吉他手尹彪将此曲改编成吉他独奏《浔阳夜月》,1988获得粤港澳古典吉他冠军。李海鹰把它改编成了钢琴独奏。刘庄改编为森官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乐。
7.汉宫秋月
意在表现古代被压迫的宫女的辛酸与悲伤,唤起人们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音乐入门:
《汉宫秋月》原是崇明派的琵琶,现在的乐书种类繁多,从一种乐器演变为不同的乐器,并通过各自的艺术手段进行再创作,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流通中的普遍情况。《汉宫秋月》现在流行的形式有二胡音乐、琵琶音乐、古筝音乐、江南丝竹。主要表现古代宫女的悲凉心情和一种无奈孤独的生活意境。
二胡《汉宫秋月》:崇明派的同名琵琶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由月湖演奏,又名《三潭印月》。1929左右,刘天华录制了汉宫粤剧《秋月》的曲谱,二胡演奏(只用一只手)。
蒋风之在汉宫编曲并演奏了《秋月》,为避免篇幅过长而影响演出,该曲做了大量删节。其速度较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常有短暂的停顿和停顿,音乐时断时续。此外,二胡柔和的音色,三度音的运用,特征性变音的频繁出现,表现了宫女们悲伤的情绪,极具感染力。
江南丝竹《汉宫秋月》:原为B调(A宫),孙玉德传世。原来沈其昌的《瀛洲古调》(1916编辑)用的是巩峥调(G宫)为丝竹和文曲的合奏。琵琶仍用“B”字调弦的方法,减少了二年调,表达了古代宫女细腻而深远的悲伤和苦闷。中间部分运用配器长度,各声部起到互动作用,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和向往。最后,所有的乐器都慢板演奏,呈现出天空和明月逐渐西沉,大地一片寂静的景象。
琵琶《汉宫秋月》:又名《隋晨》。以歌舞的形象写孤独的后宫,更多的是清怨和压抑,有不同的传记。目前一般以吴传为蓝本,但刘德海加入了很多音色变化、意图传播的指法,充满了现场感,很有感染力。
8、梅花三巷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改编自笛曲。
音乐入门:
梅花三弄:古琴音乐。又名《梅花引子》、《玉妃引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梅花代表作,《魔秘乐》记载,这首曲子最早是东晋桓伊为王羲之演奏的。后来被后人移植到钢琴曲中。
刘宋郭懋谦的《乐府诗》(卷二十四)和鲍照的《梅花落》主张“梅花落亦作于笛”,“今有其声犹存者也”。在今天的唐诗中也有许多关于笛子“梅花落”的描述,这表明笛子“梅花落”在南朝和唐代之间更为流行。
关于《梅花三弄》的音乐内容,历代曲谱都有介绍,南朝至唐代的笛曲《梅花落》多是抒发愤懑、别离之情。
明清时期的钢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的高傲、冷酷、高洁、不屈的节操和气质为特征。“桓伊吹笛,奏三梅花调,出神入化,后人入琴。”“梅是最清的花,琴是最清的音,用最清的音写最清的事,应该有凌霜之韵。”“三招的意思是取三个泛音,同弦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子曲,然后被改编成了一首古筝曲(作者是谁很难确定)。
今天演出用的音乐是虞山派《琴曲和声》的琴笛作曲(清显祖编,刻于1820),节奏规整,适合合奏。广陵派后期的交安琴谱(清代秦淮汉纪,1868年出版)节奏比较自由,曲尾前的调式令人耳目一新。
在结构上,这首歌采用循环再现的方法,将整个主题重复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的演奏方法,故称“三农”。音乐以高尚的情操赞美梅花在风中不畏霜雪的顽强品格。1972年,王建忠将其改编为钢琴曲,音调取自其中,演奏主题为毛泽东的《咏梅》。
9、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期晋国或齐国刘所作。现存钢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公主》是两部器乐作品。魔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以万物为春,风无动于衷;《白雪公主》凛然清净,雪竹之声美矣。”
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展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音乐入门:
阳春白雪:由民间器乐“八板”(或“六板”)的几种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头”的变奏循环再现,“八板”的变奏组合成变奏关系,再插入“百鸟朝凤”的新材料,所以是一个有循环因素的变奏结构。
阳春白雪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即“大阳春”和“小阳春”。《大阳春》是指李芳远和沈浩初编著的十段和十二段乐谱。《小阳春》是王玉婷的传记,又名《阳春快板》,广为流传。这里介绍的是小阳春。
10,胡佳18拍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亡途中被匈奴俘虏,住在长城。后来,他与左结婚,生了两个孩子。她在长城外度过了十二个春秋,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曹操平定中原,与匈奴讲和,派恶使者用一大笔钱赎回了文姬,于是写下了著名的长诗《胡佳十八拍》,描写了她一生中的不幸遭遇。秦歌有大胡佳、小胡佳、胡佳十八拍等版本。虽然曲调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思念家乡、不忍骨肉分离的极其矛盾和痛苦的感情。音乐委婉哀怨,撕裂肝肠。
音乐入门:
胡佳《十八拍》:古琴曲据传为所作,是一部由65,438+08首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由秦伴奏。“派”是突厥语中的“第一”,所以得名“胡佳”,这就是为什么琴声融化了胡佳忧伤的声音。
唐代钢琴家黄以擅长演奏这首曲子而闻名。李杰《听董大吹檄文》有云:“蔡夫人作此曲,久逐十八节,鞑靼落泪边草,汉使伤心归客。”在琴乐中,文熙以声移情,借用了胡佳善于表达乡愁和忧伤的音乐,融入古琴的音色,表现出一种高贵的怨念。
目前有两种传记。一个是明代《秦时》(1611年版)中的秦颂,其词是蔡文姬的同名叙事诗;一、清初承鉴堂琴谱中所录的独奏音乐及其后世乐谱,后者在琴坛广为流传,尤以王之斋琴谱中的记谱法最具代表性。
全曲* * *十八段使用了龚、郑、于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和发展是鲜明的,分为两个层次。前十拍主要描写作者在胡迪时的思乡之情。后一个层面表达了作者告别年幼的孩子时隐藏的痛苦和悲伤。这首歌的整首歌曲都离不开“悲伤”这个词,这个词被改编成了管乐独奏。吹奏管乐器时,哀怨悲切的声音直透人心,高者忧郁,低者深沉悲凉。
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誉为“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受赞赏的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