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分为哪些门派?

传统太极拳流派众多,常见的流派有陈、杨、吴、孙、何等。各流派有传承的关系,相互借鉴,各有特色,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

1,杨泰济川:

杨式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鲁禅创造的。杨鹿蝉,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的著名弟子之一,是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鲁禅在北京授拳时,由于弟子多为王公贵族,生活奢侈,体弱多病,不能吃苦。

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求,杨璐婵对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进行了改动,如跳跃、落叉、抖脚等。,变成不跳、不跌、不速、不抖、不缩的动作,使得姿势更简单,动作柔和,易于练习。它不仅适合穿长袍、扎辫子的人练习,而且有益于健身。后来,它被誉为“杨泰集传”。

传承:陈王庭-陈如心-陈大鹏-陈山治-陈王兵-陈长兴-杨璐婵;

2.武术太极拳:武术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吴玉祥所创。招宝著名太极拳学者陈清平的著名弟子之一吴玉祥,是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同乡杨鲁禅从河南温县城陈家沟回乡,吴玉祥好好看,常常拿来比较,以便知道它的轮廓。约1850,吴宇翔师从赵保和太极传。

1852年,吴玉祥亲自到河南,从陈清平那里学习赵豹的《太极传萧家》40天。他尽了力,被赠送了《太极传谱》。看完之后,他意识到。回到李后,在学习赵宝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蒲川》的精髓,通过自己的打拳实践来学习。

传承:陈王庭-陈索乐-陈茹茹-陈珏-陈召公-陈有本-陈清平-吴宇翔;

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全有(字公夫,1834 ~ 1902)所创。著名太极拳艺术家侯的弟子全有练习太极拳,太极拳以柔著称。架子是倾斜的,直立的,放松的,自然的,大小适中。推手的时候,保持安静不要动,要擅长。

全简,权有之子,又名哀神。他姓吴,汉朝人,自幼在家读书。民国元年(1912),吴在北京体育研究会教授太极拳。他对家族式太极拳进行了丰富和修改,去掉了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了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种轻松自然、体态紧凑、缓慢连续、不竖不跳、长于柔、风格独特的新型拳法,被称为“武太极拳”。

传承:陈王庭-陈如心-陈大鹏-陈山治-陈王兵-陈长兴-杨鹿晗-杨半厚-全有-吴全健;

4.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是万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泉,1860~1933)所创。清末民初享誉海内外的武术家孙禄堂,被誉为现代武林第一手武术家。1912年,孙鲁堂认识了太极拳著名武术家郝维桢。

郝维桢把他从太极拳中学到的东西传播给了孙鲁堂。1918年,孙鲁堂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合二为一,革故鼎新,开创了太极拳小而轻、灵活缓、变换轻、动作方向多样、步法进退、操作开合相衔接的新套路。被称为“孙式”。

传承:陈王庭-陈索乐-陈茹茹-陈珏-陈召公-陈有本-陈清平-吴宇翔-李一社-郝维桢-孙绿堂;

5.和谐太极传:和谐太极传由文县赵堡镇仁和招远(1810~1890)所创。何兆元,招宝太极拳宗师陈清平的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而赵玉安在原有拳架的基础上,对拳架中的技法、姿势、步法、身法进行了修改,大大增加了武术的实用含量,并使拳架更加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创造了一套全新的太极拳拳法,集拳架、推手、散手于一体,相互印证,集武术、修身、健身于一体,既保持了赵堡镇太极拳原传的传统和独特特色。

传承人:陈-陈-陈-陈-陈有本-陈清平-和。

扩展数据:

太极川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太极川。它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武术的古老奇葩。它是明末清初的陈所创。

此后,太极拳在陈家沟陈氏家族历经百余年传承,至第十四世陈氏陈长兴(字,1771 ~ 1853)、陈有本(字道生,1780 ~ 1858)时,已由渤归越。

陈长兴从理论上对太极拳进行了总结,撰写了《太极拳十要》、《太极拳用兵要诀》、《太极拳之战》。

从清朝中后期到民国时期,太极拳开始向国外传播。陈长兴首先介绍了他的外籍弟子杨露禅(本名傅奎,1799 ~ 1872),来自河北永年。杨鲁禅回到家乡后,赴京传拳,并逐渐演变成杨泰集传。

17世纪中叶,文县陈家沟的陈吸收多种武术之长,融合易学和中医的思想,创造了一种阴阳结合、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为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代代相传,从14陈长兴开始流传到国外。后来逐渐衍生出杨派、吴派、孙派、何派等诸多流派。

历经300多年的发展,太极拳已从陈氏秘传演变为陈、杨、吴、孙、何等众多流派。

太极拳发源地温县有陈太吉传、和太吉传、太吉传雷虎、太吉传腾诺、太吉传胡灵;河北永年县集传与吴氏太极拳:北京的吴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还有天津武清区的李太极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