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生与死之谜

永正莲丹

岁月悠悠,物是人非。然而,皇家陵园里的青山翠柏并不能掩盖一系列的历史谜团。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的清朝第一位皇帝雍正,继位疑云重重,苛厉的政策让人议论纷纷,他的突然离世给后人留下了难以解开的谜团。

关于雍正之死,我们查阅的清宫档案《雍正朝日录》记载了他去世前几天的情况:那是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时年58岁的雍正帝住在圆明园,十八日与他共事。

负责民族事务的大臣商议,20日召见了宁古塔的几名地方官员,21日仍照常工作,表示此时身体状况良好。22日,雍正突然病倒。晚上,朝臣们被匆匆叫进卧室。已经奄奄一息的雍正宣布调任乾隆。第二天,58岁的雍正在圆明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皇宫档案对雍正的猝死只做了如此简要的记录,没有说明任何原因。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猜测,于是雍正自然死亡的各种说法应运而生。

最流行的民间说法是,有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叫吕四娘,她的祖父和父亲都因为文字狱被雍正杀害。为了给死去的父亲报仇,吕四娘练习武术,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侠女。她找机会潜入圆明园,一剑砍下雍正的头。所以雍正下葬的时候要铸一个金头来代替雍正的头。

还有一种说法更让人吃惊。据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一个情人叫朱相昱,是林黛玉的化身。这个朱相昱后来被雍正抓住,成了皇后。曹雪芹思念爱人,于是想方设法找了一份工作混进皇宫,最后勾结朱相昱用毒药将雍正毒死。

野史中还有一种传言,宫女勾结太监,用绳子勒死了雍正。

这里有三个关于雍正之死的故事,都很有传奇色彩。因为传说,人们总是饭后津津乐道,引人入胜。但是,这些只能算是民间传说,而不是史实。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说法并不可信。

雍正的死因是什么?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雍正死于突发中风。虽然推断有一定道理,但并没有拿出特别有说服力的证据。

那么,雍正是怎么死的呢?随着清宫档案的发掘和研究,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认为雍正服用丹药中毒的可能性极大。接下来就看道士炼丹炉能否揭开雍正猝死之谜了。

自古以来,幻想长生不老的帝王们都痴迷于大仙丹。从秦始皇派人下海求药,到梁武帝命方士李、栾达炼制“长生不老”的金器皿;从三国的曹操,到、左慈等天下方士,再到东晋的哀帝去世。从隋文帝任命高松道士潘丹,到唐太宗李世民,服用古印度方士的长生不老药,“暴”;从传召苏询问“养生秘诀”,到明宪宗时丹纵情“怒伤”暴毙...历代封建帝王都被丹道人附体,嬉笑怒骂。清朝的雍正是中国的。

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宠信道士,迷恋丹药的皇帝。

雍正喜欢炼丹很久了。当他是王子时,他开始对丹药感兴趣。当时,他写了一首题为《燃丹》的诗:

引沙入药,松柏绕云坛。

炉载阴阳火,内外兼修。

这首诗里有铅砂,有火,里外都是烟和功德,就像一幅炼丹师的生动画卷。可见雍正早年对炼丹术是有一些了解和一些研究的。

这里说的炼丹,是道教求仙的一种修行。严格来说,丹有内外之分。外用仙丹是指用天然矿物石药制成,服用后在炉罐中燃烧使其长生不老的所谓仙丹。方士史上,有主张炼吃金朱砂的金沙派;有铅汞派,主张把铅和汞作为最有价值的药物;还有一种硫汞派,说是硫和汞结合在一起寻求神的长生不老药。内丹是指精、气、神通过内部提炼凝聚在体内,形成丹药,从而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雍正的一生,便与仙丹结下了不解之缘。

雍正即位后,曾对当时的南宗创始人张伯端推崇备至,称其为“禅仙紫阳真人”,并下令在张伯端的家乡修建道观供奉。紫阳道观碑文记载,雍正特别称赞“真人”张伯端“发明了仙丹之精”。

最迟从雍正四年(1726)开始,雍正帝经常吃一种叫“吉姬旦”的丹药。他服用后觉得有效果,把它作为特别的礼物送给云贵总督鄂尔泰和河东总督田文景。在田文景的一份奏折上,雍正用朱砂笔写道:“此丹药精美,功效大异。大胆去拿,不要怀疑。这是一剂良药。我最清楚。”雍正毫无疑问地劝他的宠臣吃皇家仙丹,因为他“最懂仙丹”。这说明雍正非常重视丹药药性的研究,对自己服用的丹药深信不疑。需要注意的是,雍正此时吃的“吉”是外面的炼丹师炼出来的,这一时期的清宫并没有直接的炼丹活动。

雍正八年(1730)春,雍正帝大病一场。为了治病,雍正下令国内外数百名官员大规模拜访名医和技艺高超的魔术师。为此,他分别派河东巡抚田文景、浙江巡抚李伟、滇黔桂巡抚鄂尔泰、川陕巡抚、山西巡抚、福建巡抚赵等一大批地方高官亲笔书写。

雍正书法中朱昱的内容如下:

可以关注拜访一下内外科的好医生,修养很深的人,或者道士,或者说教的儒家居士。有机会去拜访,会绕道开导你,让你从四面八方尽情享受,情不自禁。我一边给你一份丰厚的礼物让你在你家定居,一边听着,优待送去北京,这是有用的。我尽了最大努力代我要。事先不用担心,所以推荐给非人士。我不怪它。我有自己的方法去尝试。如果你听说过外省的人,可以赶紧偷偷打一下名字和来历,我再打电话给省长拜访。不能算是文学事业,可以注意提问,广泛走访,表达我的意图。小心点!

雍正这条密令的中心意思是让政府官员替皇帝寻找能修身养性的道教魔术师。为此,雍正要求地方官员:第一,必须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而且必须“小心”,决不能把它当作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第二,一旦拜访“深耕”的人,要对其家人慷慨安排,护送到北京;第三,尽管打消顾虑,即使推荐的人不是很合适,也不会被指责;第四,如果听说当地没有的东西,也要举报。最后,雍正告诫,此事属绝密,必须“慎之又慎”。

这份非同寻常的密电,雍正当时写了多少份,发给了多少人,我们不得而知。然而今天,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9本,在故宫博物院有6本。这十五份朱昱,每一份都有完全相同的内容,一字不差。如果在平时,发给地方官员的诏书,如果内容和文字一样,都是贴心的大臣写的。只有这份密诏是雍正用朱砂一条一条写的,而且非常工整,可见雍正对此事的慎重和重视。

皇帝既然如此重视,就再三叮嘱臣子“要谨慎,要广问广访”,“不可视为从事文学”。谁敢怠慢朝臣?雍正一接到朱昱,当地官员立即展开了搜查行动。不久,四川总督咸德写了一份折子报告,说当地有一个名叫龚伦的人,名叫龚任贤,有长生不老之术。他八十六岁,他的妾生了一个儿子。雍正立即命其来宫,可就在这时,神仙龚升天而死。

雍正自然对没能见到宫感到非常遗憾。但他不甘心,命令四川总督咸德进行秘密调查,看看宫的儿子是否从他的父亲那里得到了任何“秘密传记”。贤德随后秘密前往拜访,结果几个儿子都表示“从未收到过父亲的秘传”。也许是巩伦的后人觉得这件事很重要。如果出了问题,他们会失去生命,所以他们不敢打电话。后来的事实证明,龚伦的儿子聪明绝顶,河南道士贾世芳被召入宫中就死了。

贾世芳是怎么入宫的?那是浙江省省长李伟。他接到拜见道士的命令后的第二天,就写了一份折子,向雍正报告说,有一个叫贾世芳的道士在河南游荡,人称“神仙”,推荐这个道士去北京给皇帝治病。这个贾世芳,原来是北京白云寺的道士,后来流落到河南,远近闻名。

雍正看了李傕的报告,立即命掌管河南、山东两省政务的河东巡抚田文景派人送贾实。

方去了北京。贾于雍正八年(1730)七月抵达皇宫皇宫,开始为皇帝治病,颇有成效。对此,雍正很高兴,对云贵广西巡抚鄂尔泰说:“我弓反和平,使贾世方的调整有效。”九月初六,李伟密函,雍正还表扬了李伟对贾道人的有功推荐,批评道:“我平安无事,已经完全康复了。我之所以能安心,是因为清推荐的那位学者贾的努力。”于是,贾世芳从一个野道士变成了天子宠信的“异乡人”,身价陡增百倍。

然而,一个同伴就像一只老虎。刚干了一个多月,也就是这年九月,雍正突然下狱了道士贾世芳。对于贾世芳的定罪,一直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原来的故宫档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证明。在清朝的档案中,有一份雍正亲自修订的圣旨,经考证是雍正八年九月颁布的。在这份圣旨中,雍正直言不讳地说:贾世芳的“推拿手法”和“秘咒法”,起初确实是“灵验有效”的。但“一月以来,我的弓虽大有恢复,但在生与睡之间,我(指贾世芳)想讲和,又想使其难受。”“规范我又安全又不放心,想亲手处理。如果我走不出来。”雍正进一步斥责贾世芳“公然用妖术,说可以施于我。”看了这道圣旨,我们自然知道贾世芳定罪的真相。原来这个道士用“按摩”“秘咒”等神奇的手法,逐渐控制雍正的身体,让他舒服舒服,让他不舒服才是真的不舒服。你是天子,怎么可以任人摆布?雍正一意识到自己的福祉被贾道长操纵,就觉得问题严重,立即处理此事,并立即下令将贾道长斩首,罪名是贾世芳在我面前使用巫术。

贾世芳案发生后,雍正极力为李傕开脱,说李傕在举荐时已声明不知道贾的底细,只是报道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没有隐藏的忠心,所以只能无过失奖励。这让已经推荐和将要推荐道士的大臣们放心了。

虽然贾世芳的头被砍了,但雍正并没有失去对道士的信任。据清宫记载,从雍正八年(1730)病倒到五年后去世,雍正帝参加道教活动非常频繁。在宫内,除了专门从事道教活动的秦安殿外,雍正还要求道士在太和殿、干青宫等主要宫殿内摆放道教牌位,并在自己的寝宫——养心殿安装斗坛,用于保护道教神灵。雍正为苏州道士定做绸缎法衣,以实用为目的,一次60件。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雍正穿着道教服饰的画像。

雍正甚至在御花园里修建了几间房子,供道士楼金元等人居住,以便随时请这些道士祈祷、修行。对此,雍正九年(1731),内务府总经理王海在正月二十七接到诏书,诏书说得很清楚:“依我看,若不宜在后花园设斗坛,不如在后楼设一方亭斗坛...玉亭东面有一块空地,测了地形,会加几个小一点的房间给法官住。这里的后花园是故宫的御花园。过去,尽管皇宫里有许多供佛教和道教使用的地方,但未经净化的山野和尚和道士是不允许住在大内的,除了充当太监的和尚和道士。现在,雍正的法令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御花园玉亭的东侧建造了几个房间“供法官居住”。

详细的档案资料显示,雍正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暗访道士,还在宫中结交道士。这些道士虽然配方不同,但都属于“修行养生之人”,目的都是为雍正“治病驱邪”。其中有念咒按摩的贾世芳等人,设坛祈福的楼金元,还有下面要讲的“炼火论”的张太虚、王定干等人。

就在雍正和道士打得火热的时候,皇家园林圆明园开始炼丹了!

皇帝炼丹,当然是绝密事件,正史是记载不了的。然而,清宫的秘密档案中仍透露出一些线索。记载皇宫日常用品的工作档案,透露了雍正炼丹的一些信息。最早的相关记录出现在雍正八年(1730)冬天的工作档案中,其中11月1份,12月3份。这四份档案向人们透露,雍正八年年底,在圆明园东南角的修庆村

在内务府总经理和太原院大使刘的管理下,先后运进木柴、煤炭等4000余斤,用白银等矿产为雍正炼丹。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关于雍正炼丹的档案究竟记录了什么——

首先:

11月17日,内务府总经理和太原院大使刘同声传译:圆明园村用桑木1500斤,白炭100斤。记住这个。

第二:

十二月初七,内务府总管和太原院大使刘告诉我,圆明园村用的是铁火盆盖,直径一尺八寸,高一尺五寸。红炉炭200斤。记住这个。

第三:

12月15日,内务府总管、太原院大使刘、四执事执事李金忠同声传译:圆明园村用矿银120两,黑炭100斤,好煤200斤。记住这个。

第四:

12月22日,内务府总管汪海、四执事中执事李金忠说:圆明园修庆村,有1000斤白炭,1000斤渣煤换银。记住这个。

雍正朝工作档案这里披露的档案可以告诉我们雍正帝真的是炼丹师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将对这四个文件做一些具体的分析。首先,运送物品的地方是修庆村,它位于圆明园的东南角,前有水,后有山。这里非常隐蔽,是秘密活动的好地方。第二,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把4400多斤柴火煤运到这个小地方是为了什么?是用来做饭还是取暖?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清朝,皇宫里取暖和准备饭菜用的柴火和煤炭一直是定量供应的,并且设立了专门的账本,从来没有记载在工作档案的秘密档案里。第三,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雍正的心腹,还有负责皇帝医疗的刘。第四,更重要的是,“矿银”和“白银”的字样明显出现在运往修庆村的物品上。这些都可以推断,从雍正八年(1730)年底,雍正帝开始在圆明园修庆村炼丹。

雍正丹的炉一开,烧的火又没熄灭。雍正九至十三年(1731—1735),关于雍正炼丹的记载越来越多。比如雍正九年,雍正十年,南浔殿与圆明园头索、四、六、秀山殿合并,雍正十一年,雍正十二、十三年,都有这样的内容。据清宫内务府记载,雍正十一月八日至八月十三日五年间,雍正向圆明园送炼丹所需物品157次,平均每月两三次。久而久之,* * *拥有黑煤192吨,木炭42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铁、铜、铅器皿,以及矿物银、铜、黑铅、硫磺等矿产品,还有大量的衣服和木架、黄绢糊木托盘、黄布(丝)表围、黄布(丝)空单等物品。所有这些物品对于炼金术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可想而知,在雍正的旨意下,数百吨煤炭被运进皇宫。几年如一日,火不灭,炼丹不停,把一个美丽的圆明园弄得乌烟瘴气!

圆明园里主要是为雍正炼丹的道士,如张太虚、王定干等。他们都知道一套“练养生”的方法,对“炼火论”也比较有研究。这些道士没有辜负雍正的期望,真的炼了一炉又一炉的仙丹。

雍正吃了道士炼制的丹药,感觉不错。他也给了一些上战场的将军和一些大臣奖励。“姚丹”一词被清楚地载入了清朝的秘密档案。根据清宫的工作档案,雍正十二年三月和四月,雍正帝两次发放“丹药”。细节是这样分开记录的-

一:

3月21日,圆明园发来的帖子说,主管内务府的大臣汪海递上了四盒丹药,传达了雍正的旨意,分别送给了代将军查郎、副将张光思、参赞穆登和知府樊婷。据此,4天后,即当月25日,4份丹药分别配以杉木箱、黑毡包、棉垫,由领队赵雅图交给白唐阿巴拉因夫人。

第二:

四月初一,圆明园发来的帖子说,委办局局长宝山发来消息,内务府首席大臣王海递上一盒丹药。雍正的旨意是配一个更精致的盒子,赏赐给散秩大臣达乃。于是,在那个月的第四天,我做了一个杉木盒子,用黑毡包好,送给了贝特朗·阿巴拉因夫人。

这两个文件直接用了“丹药”二字。而且雍正敕令的时间,这个丹药赏给谁,怎么包装,都写得清清楚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奖项的遗嘱是由圆明园发布的帖子传达的,由内务部总经理汪海转交。可见这些皇家“灵药”都是由圆明园的皇家炼丹点提炼出来的。

中国有句古谚,“以食求仙,多为药致。”纵观古代历史,傅丹之死的悲剧一直在皇族中重演。正是这种长生不老的欲望导致了中毒和早逝。据笔者考证统计,中国古代有十五六个皇帝死于丹药中毒。像晋哀帝,唐太宗,明仁宗,都是吃了长寿丸中毒的。原来所谓的长生不老药是“怀了大毒”,因为炼丹用的铅、汞、硫、砷等矿物质都含有毒素,对人的大脑五脏伤害相当大。在现代生活中,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严格控制并努力减少这些物质在生活载体中的含量。从这个角度来说,能长生不老的仙丹和害人的毒药没什么区别。雍正当然没有逃过丹毒之死。

对于雍正死于丹药中毒的猜测,史学界一直持此观点。国内外多位清史学家通过研究认为,雍正认为道教神仙,极有可能是服食丹药中毒而死。《清帝史》载:“只有世宗崩,说是练饵丸所致,或有原因。”近年来,随着雍正研究的深入,雍正取丹之说越来越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和认同。美国学者A.W .恒慕义在20世纪40年代指出:“胤禛信奉道教关于长生不老的说法,所以他服用各种药物。正是这些药物导致了他的死亡。”海外学者杨经过长时间的论证得出结论,雍正是“鱼饵丹药中毒”冯尔康县

学生认为雍正“死于丹药中毒,颇有道理。”杨乃骥先生提出了“雍正帝死于丹药中毒”的旁证现在,雍正炼丹的档案被进一步发掘。从雍正号召道士炼丹,赏赐丹给国内外大臣,并说自己吃丹的情况来看,雍正确实很有可能是把丹吃死的。他常年服用丹药,毒性成分在体内长期积累,最终导致猝死,可能性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工作档案,就在雍正去世前12天,200斤黑铅被运进圆明园。档案记载:八月初九,管事太监陈九卿和管事太监王守贵一起传来消息,圆明园二号所用牛舌为200斤黑铅。当天,这200公斤的黑铅被运到了花园里。

黑铅是炼丹的常用原料,也是一种有毒金属。摄入过量会致人死亡。八月初九,二百斤黑铅运进圆明园,十二天后雍正在园中猝死。研究这个问题的历史学家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因果关系的丹药中毒事件。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

研究雍正死因的学者普遍注意到,乾隆对方士的处理存在诸多瑕疵。

疑点之一:雍正死后第二天,刚刚即位的乾隆下令驱逐方士张太虚、王定干。如果不是因为他们造成的可怕灾难,为什么乾隆会对两个小道士发火,在一切都在等着他的时候还特意颁布圣旨?

疑点二:在这份上谕中,乾隆强调雍正喜欢“火耕”是真的,但那只是“游戏”,他没有服用丹药。如果你真的没有吃丹药,你凭什么为自己开脱?这不就是通知此地无银吗?

疑点三:就在道士被勒令驱逐的同一天,乾隆还告诫宫里的太监、宫女不要乱传“流言蜚语”,以免让皇太后不高兴。雍正刚死,有什么“绯闻”?为什么慈禧太后听了《心烦》?还有为什么不能给人讲“传说”?

这些都不能不让人推测雍正死于丹药中毒和炼丹之手。

喜欢刨根问底的人可能会问,如果雍正真的是吃了丹药死的,那么方士道士当然是有斩首之罪的,但乾隆为什么只是把他们赶走呢?在这方面,研究人员过去强调,甘龙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它不适合在哀悼期间杀人。笔者在撰写《皇帝与炼丹师》一书的过程中,发现历史上几乎发生过同样的事件,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给我们一些启示。据《旧唐书·郝传》记载,唐太宗“服胡和尚长生药,后突发疾病而死。”“辩士怪胡人,杀申仙,却又不敢取笑夷弟,故法不从。”在此基础上,唐太宗吃了古印度方士的丹药,猝死。当时朝中大臣欲将被称为罗娜妃子的胡人斩首,但刚刚登基的唐高宗担心此事传到天下惹人耻笑,便将这位印度方士“退回”了。

我们不知道乾隆是不是看到了的这段话,受到了启发,但他“驱逐”为雍正炼丹的道士,与唐朝“释放”要杀唐太宗的胡和尚一模一样。只是巧合吗?所谓人心相通,人心相通。在这种情况下,先帝就把丹处死了,但新帝不想小题大做,把方士赶走了。在这方面,乾隆和唐高宗使用的方法是完全一样的。从这一点来看,乾隆对方士张太虚等人的批判可谓有例可循,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这种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是否可以反过来“证明”雍正就像唐太宗一样死了?

说到这里,我们通过一份藏在大内的秘密档案可以看出,雍正是一个喜欢炼丹,经常服用丹药的皇帝。他的猝死,可能是因为死前十几天运进圆明园的200公斤黑铅,更有可能是常年服用丹药,有毒成分在体内长期积累,最终爆发。总之,从各方面来看,雍正死于丹药中毒一般是可信的。那么,当雍正下葬的泰陵在未来的某一天被打开时,对其遗体的实验室研究,可能会进一步确认雍正是否死于灵丹妙药。那时候还可以看看躺在地宫里的雍正有没有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