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不选择中医治疗痛风?

那是因为他们不明白

我国痛风患病率约为3%,呈上升趋势;患者平均年龄45岁左右,呈年轻化趋势;男女比例约为9:1;超过50%的患者超重或肥胖。男性患者的主要病因有:饮酒(26%)、高嘌呤饮食(23%)、剧烈运动(6%)等。女性患者的主要病因是:高嘌呤饮食(17%)、突发感冒(11%)、剧烈运动(10%)。

西医的阐述

尿酸单钠盐结晶沉积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高尿酸血症有关。至于人体为什么会出现嘌呤代谢紊乱和高尿酸血症,西医还无法解释,所以无法根治。

西医认为与遗传有关,但这并不能解释2000年后中国和1980后日本痛风患病率大增的现象。

症状

主要症状为大脚趾、跖趾关节、脚背、脚跟、脚踝、手指、手腕等小关节肿胀,疼痛剧烈甚至难以忍受,屈伸不利,反复发作,关节畸形。又称关节痛、历节、白虎历节、风关节痛、白虎风。

病因和发病机制

或因体热、骤风、寒冷,或湿、寒之血,凝结于四肢经脉;

或因饮食不当,暴食生冷,糊稠可口,暴食伤脾胃;或因思伤脾;或因情志受挫,肝郁侵脾;气血亏虚,痰湿阴火,肢体经络不通;

或因风、寒、湿,气血凝滞于四肢经脉。

总结一下,现代人痛风发病率越来越高的原因包括:

炎热的夏天,全身是汗从外面进到低温空调房;

寒冷的冬天,衣服单薄,从高温的空调房出门到室外阴冷潮湿的环境;

吃火锅一身汗,吹低温空调;

吃冰镇啤酒、饮料和水果;

一年四季都吃水果;

冬春季节饮用常温矿泉水;

以上都是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养成的饮食生活不良习惯。

中医辨证

湿热蕴结证:突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冷则舒缓,伴有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

血热瘀阻证:关节肿胀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皮肤紫暗,略硬按,或病灶周围有肿块,伴有皮肤干燥、皮肤暗沉,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弦重;

痰瘀互结证:关节肿胀,甚至关节周围弥漫性肿胀,局部酸痛麻木,或有不红的肿块、硬块,伴有头晕、面胀、胸满、舌胖暗、苔白腻、脉缓或丝滑;

肝肾阴虚证:病情反复,关节疼痛如棍,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伴有皮肤麻木,行走困难,筋骨紧绷,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骨红,口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或细。

治疗方案

湿热蕴结证:治疗宜清热利湿,消肿通络。参考方剂: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犀角汤、当归拈痛汤等。

血瘀热滞:治疗要活血消肿,清热凉血。参考方剂:加味四物汤、犀角汤等。

痰浊证:治疗应健脾利湿,消肿利水。参考方剂:处士蠲痹汤、臧宫当归汤、桂枝芍药牧之汤等。

肝肾阴虚证:治疗要滋补肝肾,养血舒筋。参考方剂有天麻丸、左归饮、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

古人阐述了

痛风论:“患痛风的人,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血热而自发沸腾,然后或涉入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凉,或卧风,寒凉,血寒,浊汗,涩,所以疼,夜里很疼,走在阴里。”

医学标准六要:“痛风,即《黄帝内经苏文》中的疼痛和关节痛...古云三气合而成痹。今天很多人都有内伤,气血亏损,痰湿阴火,经络不通,或者四肢或背客疼痛。白虎有风节也是真的。”

张仪彤痛风:“痛风是一种综合症,在《黄帝内经灵枢》中称为贼风,《黄帝内经苏文》中称为关节痛,《金匮要略》中称为历节,后更名为白虎历节。多为风、寒、湿所致,袭于经络虚损,为气滞血瘀所致。”

《太平盛慧芳卷二十二》:“夫与白虎风病为风、寒、暑、湿之毒。因为虚,就会不通,风邪,经络停滞,血气不通,畜于关节或四肢之间,肉色不变。它的病会在白天悄无声息,在晚上发作,也就是划破骨髓,痛如虎口。故称白虎风病。”

《圣纪总录》卷十:“经历过节风的人,血气衰弱,寒气侵袭,血气凝涩,故不能通关节,筋不能相养,真邪薄,故皆痛苦,故也在经历节风。连疼痛都让人出汗,四肢无法屈伸。”

《论风病病因及症状》:“风如风,气短自汗,历痛难忍,屈伸不得。”

《医学攻略痛风六书》:“关节疼痛,四肢行走时侧身困难,四肢红肿;更有甚者,遍体鳞伤,或肿得像个痰,或痛得像个扣子,夜深人静。”

《丹溪心法》:“痛风,四肢疼痛也是真。还有人称之为白虎历节风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