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有什么特点?它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吗?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盛于唐代,兴盛于宋明,衰落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和朝鲜,并获得了新的发展。现在人们往往只知道日本茶道,对中国茶道却知之甚少,而中国茶道是日韩茶道的源头,有1000多年的历史。中国茶道是一门以修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茶艺陶冶身心,悟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养茶之道”、“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指的是喝茶的艺术,“道”在这里就是方法和技巧。“饮茶修道”是指尊礼仁,通过饮茶艺术修身养性;“道”在这里讲的是道德、真理、本源;“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中,饮茶即修,即茶即道。“道”在这里讲的是真、实、本体、本源。
一、中国茶道:喝茶之道
中国茶道形成于中唐前后,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陆羽在《茶经》中所倡导的饮茶方式,其实是一种艺术化的饮茶方式,它包括了品茶、选水、鉴赏、点火、焙茶、研磨、开水、炒茶、泡茶、饮用等一系列程序、仪式和规则。中国茶道是喝茶的方式,是喝茶的艺术。
陆羽,又名鸿渐,唐代福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写《茶经》三卷,共分十章:一之源,二之器,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纲,十之图。《四器》记述了焙茶、煮水、炒茶、饮茶等二十四种器具,被冯称为“茶具二十四式”。“五沸六饮”说描述了炒茶、焙茶的方法,并对焙茶、研磨、取火、选水、开水、炒茶、制茶的程序和规则作了详细的论述。冯的“茶道”是指陆羽《茶经》所提倡的“饮茶之道”。《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国的“饮茶之道”不仅在茶经中有记载,在很多茶学书籍中也有记载,如宋代蔡襄的《茶记》、宋徽宗赵霁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春年的《茶谱》、的《茶记》、许次纾的《茶书》等。今天,广东潮汕地区和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传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策划是:邀客入席,焚香守静,风和日丽,赏客以细叶,岩泉初沸,穆林,一个乌龙入宫,高挂壶,与春风碰脸,洗仙面,过早洗澡,玉壶初倾,与关公巡城,韩信统帅三军,赏三色,护三龙鼎,享清香。
二、中国茶道:饮茶修道。
陆羽最好的朋友,诗人和尚皎然,在他的诗《饮茶歌使崔氏使君》中写道:“饮之,情会爽朗;再饮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杯下肚便得道,何苦呢?.....我熟知茶道的全部道理,只有丹秋能做到。”皎然认为,喝茶可以清理头脑,获得启示和真实,不朽的丹秋子知道方法。皎然诗中的“茶道”是对“茶道”最早的记载。
唐代诗人陆通写了一首诗《提笔谢孟劝送新茶》。“七碗茶”流传千古,陆童与陆羽齐名。“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寂寞闷。三碗搜肠断,才五千卷字。四碗清汗,人生不顺,全散到毛孔里。五碗筋骨清,六碗仙气。吃不了七碗。”只觉得腋下凉风习习。“唐代诗人钱起在《与赵菊的茶宴》诗中写道:“在竹下,忘了说什么紫茶,我胜利了。“尘洗心难赏,蝉作影斜。”唐代诗人文听云写过《西陵道士茶歌》一诗,说“香疏齿白,心旷神怡。”这些诗里说,喝茶能使人“通仙气”、“通鬼气”、“洗去尘埃”,成仙,比炼丹吃药还管用。
唐末刘主张茶有“十德”,即“用茶解郁气,驱眠气,养元气,除病气,益仁心,敬之,品之,行之,立志卡亚。”喝茶使人恭敬、有礼、善良、优雅、可行。
赵霁《大观茶论》说,茶“清而谐”,“冲淡闲适清净,韵高清幽”,“人间之人,励志天真,实为闲玩。”朱权《茶谱》注:“学沏茶之法,米茶皆用,新改易,自成一家。.....是与客谈欺,探空玄学,参悟自然,清心出尘。”赵霁和朱权,皇帝和国王,写茶书和实践茶道。
由以上可知,饮茶可以恭敬有礼,仁义儒雅,引向和谐,洗去尘埃,得道真理,探得空玄,参与自然。总之,饮茶可以修道,中国茶道就是“饮茶修道”。
三、中国茶道:饮茶为道。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普遍内化于万物,“无所不在”,“无所不逃于物”。妈祖易道禅师主张“平常心即道”,弟子庞云说“巧用神通运水运柴”,而另一位弟子大竹慧海禅师则认为佛法的修炼在于“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易道第三弟子、林佶教创始人奕譞禅师补充道:“佛教无用,但也不算什么。”你得拉着屎撒尿,穿着衣服吃饭,困了就睡觉。道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日常平常之事不必动用功夫,只需在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其自然。活得自然,事做得自然,挑水打柴,穿衣服吃饭,洗涮烧水,泡茶喝茶,不修边幅。
《五灯会元》是南越第三代。南拳愿为禅师之嗣,赵州听命于禅师。“老师问新来的学生,‘你来过这里吗?’说,“我去过那里。”老师说:“喝茶吧。”又问和尚,和尚说:‘我没到。老师说:‘喝茶吧。后院的主人问:“你为什么去叶韵喝茶,却从来不去叶韵喝茶?”老师打电话给医院的师傅,师傅答应了,老师说:‘去喝茶吧。“陈聪是南拳朴渊的弟子,也是妈祖易道的弟子。蒲元和陈聪虽然没有创立父权制学派,但他们在禅宗中影响很大。茶禅一味,道在于吃茶的日常生活,道不需要修,吃茶就是修。《去吃茶》被后世禅宗作为“机锋”、“公案”广为流传。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在一首诗中说:“有茶不如空捧十万首诗。”
“五光会元”,南岳第四代,巍山法思禅师,阳山慧济禅师,”...又问:‘和尚还持戒吗?’老师说:‘不要持戒。说:‘你还在冥想吗?’老师说:“不冥想。”很长时间了。老师说:‘会吗?’说:‘不行,’老师说,‘我听一个老和尚说,‘我不持戒,不打坐,喝三两碗茶,意在抓头。易阳山慧姬是微山灵璧传承法的弟子,两人* * *共同创立了禅宗五派的慧阳派。慧姬认为,不需要守戒,不需要禅,只需要喝茶工作。
道教是自然,修道是饮茶。简之道,开水煎茶,莫过于道。饮茶即道,是修炼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想喝就喝,想做就做。不拘泥于饮茶的程序、仪式和规矩,而要简单朴素,在自然的饮茶中天真无邪。
四、中国茶道:艺术、修养、道学的结合。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与诗歌、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饮茶修炼是把修行落实到饮茶的艺术形式中,重在修身养性,体悟道法;喝茶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境界,而开水泡茶无非是一种奇妙的方式。
在中国茶道中,喝茶的方式是基础,养茶的目的是目的,喝茶的方式是基础。饮茶方式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和修道注重道德实践;喝茶是道,重在宗教哲学。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实践、道教的结合体。茶道中,饮茶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道为目的,将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为一,而不知艺术即道,道即艺术。
中国茶道不仅是喝茶的艺术,更是生活的艺术。
回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吗?
茶艺已经发展成为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他喝茶的爱好遍布全球。在英国,茶被认为是美容饮料。它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和下午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牧师布雷迪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包治百病的良药”,更是“原子时代的饮料”。在日本长期的饮茶实践中,茶已经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的需要,发展成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茶道。
忘了与鲁豫之谊的石娇然,在《饮茶歌使崔氏为君》一文中写道:“饮之,顿觉爽朗。再喝我的神,顿时如飞雨洒轻尘。三杯下肚,便得道。何必...谁知茶道是真,只有丹秋有。”茶道这个词在一首诗里提到了两次。此后,唐朝钦差程枫在《冯仕文吉剑》“饮茶”一章中写道:“凡有常者,皆有鸿渐之论点缀,故茶道盛行。”是《茶经》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和哲学精神。皎然的演绎和封演赋予了“茶道”这个名字。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这一点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有明确的反映。
《茶经》有十章。除了茶的特性起源、制茶工具、制茶方法、产地分布等四章外,其余六章都是或主要是关于制茶的技术、要领和规范。“四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具,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烹》讲的是焙茶要领,选燃料,鉴别水质,如何掌握火候,栽培茶叶的必备技巧;《六饮》规定了喝茶应注意的九个问题,还提出了每次上贵茶不超过三杯,三人、五人、七人分别如何喝茶;《七事》例证了历史上的饮茶典故和名人轶事;《九观》讲述了在野外的松石、清泉和流水、爬山时的洞穴等不同地方进行茶道表演时,可以省略哪些器具。“十图”要求将《茶经》中记载的茶事活动绘制成地图,挂在茶席的一角,让参与者在现场就能看懂。关于茶道的思想内涵,《茶经》写道:“茶之用,味极寒,宜饮。”
在中国,茶被称为“国饮”。“文人七宝,琴棋书画,诗词酒茶”,茶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