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中医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古老的中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因此,如何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办好现代中医药教育,已成为中医药领域一个迫切而重要的问题。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融合了儒、道、佛等人文哲学思想的影响,从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气象等自然学科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从而形成了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来达到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医学理念。

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许多中医学生对中医文化产生了质疑。根本原因在于对传统文化缺乏尊重和认同。但是历代医家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很深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生存发展的必要土壤,那么现代中医教育怎么能轻视中国传统文化呢?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中医是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医学知识,实用性很强。古人云:“临床证据多,不如读王叔和。这说明即使你学习了再多的理论知识,如果缺乏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也只能纸上谈兵。

中医院校的选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各省市都在建设大学城,这是好事,有利于资源的享受。但中医院校有其特殊性,不能盲从。而中医学校应该设在自己的附属医院附近,方便学生锻炼实践能力,或者在中医院校设立门诊部,让学生跟随老师学习和实践。

重视经典的学习

历代名医皆熟读经典,潜心实践,达到中医学术高峰。元代名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理解指出:“你若会量,会立规,会秤,一定会学苏南经!”可见他对《内经》和难经的尊重和重视。事实证明,读经典,学名著,是每个杏林学子的必经之路。而且中医经典还能给人带来智慧启迪,起到提高中医人才素质的作用。正所谓“德与才是优品。

没有才能的美德是有缺陷的。

无德之才是危险的。

没有美德,人才是废物。医生这个特殊的职业与生活息息相关,医德比医术更重要。通过对中医经典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同时提高杏林学生的医术和医德。

合适的课程设置

目前中医院校的中西医课程比例是6: 4,甚至是1: 1,而西医院校开设的中医课程非常少。接受了这种“中西医结合”的学生参加工作时,由于对中医知识了解不深,往往会转向西医诊治疾病。这并不会违背中医院校培养中医人才的初衷,甚至会加剧中医“传承危机”的现象。不是反对中医学生学西医,而是这个课程有待商榷。应该更多的从学生和中医本身的特殊性考虑,探索一条具有中医特色的课程设置。只有在掌握中医精髓的基础上,学习西医才不会造成思维混乱,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人才。

发扬向老师学习的优势

古代培养中医人才的模式主要是师徒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为了将传统师徒制与现代批量培养人才有机结合,一种新的模式——导师制应运而生。目的是通过与老师的临床学习,总结导师的学术精髓,使中医学生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基础和较高的临床诊疗水平。

但是,导师制的培养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必须引起重视。尤其是本科生导师制,很多本科生导师不仅带本科生,还带硕士生和博士生。另外导师本身需要去临床和科研,没有多余的精力给本科生。这种导师制无异于一张空头支票。这样下去,可能满足了现代的“批量”生产,却失去了中医人才的“素质”。这种没有“质量”保证的“产品”,必然会被竞争残酷的现代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