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源县旅游业

青云山距县城约7公里,海拔1.246米,总面积7359公顷,涵盖龙现镇老龙山林场、跃进水库、青山村、青云村。保护区绿树环绕,鸟语花香,古树、溪流、怪石、瀑布自然如画。这里泉水甘甜,微风凉爽,空气自然清新。置身其中,就像进入了一个天然氧吧。

青云谷林木茂密,森林覆盖率达96.4%,地表水水质良好。大部分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有典型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区域地带性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植被垂直带谱保存完好,是全县最大面积的连片天然常绿阔叶林。

区内物种繁多,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84科586属109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科9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6科6种,已确认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8种,广东省重点保护动物15种。

5438年6月+2008年10月,在自然保护区老龙山林场发现了珍稀的国家珍稀濒危二级保护植物半枫荷。这种树有两种叶子,一种是枫叶,一种是荷花,很奇怪。这棵树高25米多,DBH 150厘米。它至少有100年的历史了,现在仍然枝繁叶茂。专家估计,这种半枫荷无论年龄还是高度,都是全省最高的。5438年6月+次年10月,发现了3株稀有的胡仙野生苏铁。

青云山于2007年被批准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9年3月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我们县准备申报建设省级森林公园,把它打造成休闲养生的新景点。姜维酒仙泉位于姜维镇酒仙村塘坞村组清溪旁。这里有近十个泉,其中三个是最大的。最大的两处泉水凶猛,清澈见底,汇入一条河,可灌溉近200亩耕地。另一个在唐舞和敦里的交界处,也是一个连续的泉水,它汇集成一个池塘和水库。所有的泉水冬暖夏凉,温度保持在22度左右。

相传有一个仙女从天而降,变成了一个老人,手里拿着一根拐杖,去一个农民家里讨水喝。农民给老人一碗黄酒解渴,家里没水,还说这里多年没水了,黄酒只能代替水。喝完后,老人谢过农民,说既然没有水,就给你打几口泉。于是他拄着拐杖在农户家附近点了几下,很快泉水就来了,汹涌澎湃。从此没有水喝,也不用担心没水灌溉,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故名九仙泉。据明嘉靖三十六年《翁源县志》记载,“宝卿庙在县城西南十里”;据清代同治六年编纂的《邵州府志》记载,“宝卿寺由宋代鲍莉一禅师在翁源县八里长安乡所建(应为唐代,此为《邵州府志》误注——引注),明代宝卿至洪武间因其名而修”。据《华南简史》125页记载,六祖慧能晚年收弟子丁慧。慧能去世时(713),丁慧回到了家乡翁源。定慧归翁后,继续传承佛教文化。先是在靖远山(今新疆翁源双石村)建定慧佛寺(据《少州府志》)后在翁山(今龙仙镇朱珪村石崖子)建翁山寺,后在长安乡岩前铺(今翁城胜利村杨桃曾官塘)选址建寺。最终,他因病去世(77。他的弟子永禅遵照老师的指示,在唐初年(825)建造了鲍莉寺。400年后,这座寺庙成了一片废墟。宋(1225)初,进行了大修。因朝代更迭,改名为宝卿寺,寺名沿用至今。2004年,笔者探访翁城胜败下的清代古楼,偶尔在荒草中看到一座绿色的花岗岩临时桥。那是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1911年12月初三,翁源、英德两县信众重修碑文,距今已有400多年。民国末年,仍有僧人拜佛念经。建国后,寺庙的砖墙在“公社”运动中被拆除。“文革”年间,明代碑文被移到临时桥上,承重梁石墩被移到旅部,宝卿庙成了一片废墟。还发现,在宋代宝卿初年,两座精美的刻有梁士敦的青花小丘是由新市林师傅的妻子黄一娘和新市秋的妻子林一娘捐赠的。

宝卿寺环境幽静,远离喧嚣。庙场设在翁城、高寨子西山,以桂湖马东、烈山、大腊岭为屏障。殿前左有木鱼岭,右有木槌。门口荷花池一字排开,池中淤泥稠厚。这里出产的莲藕洁白、细长、嫩滑、清香,是当地不可多得的特产。寺场周围,两水归池,源头清流。虽是涓涓细流,但常年不断,直通大殿中央,充满佛教地理元素。南朝梁武帝田健元年,印度智医和尚乘船到广东翁邑(今翁源),创立灵鹫寺。唐隆硕元年,六祖慧能在黄梅接掌衣钵,南返此寺隐退,改灵九寺为东华寺,后赴林宝。从此,翁婿有了传说:先有东华,后有华南,东华在华南传法。唐宋盛世毁于明清。1997年,萨满万兴带着心愿回来,入此山三年,感受天地之恩,遇阴阳之和,证佛法缘起,于是出关,重修东华。师傅手里拿着刀斧,开山砍路。昔日无人区,定海中秋,寺庙重现,菩提苍翠,树隐,僧聚。老师们沿袭祖上的禅:农禅并重,上课打坐,上课做,不吃饭做;建立东华之风:先信教,先爱国,先学佛,先做人,先修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