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自然之美的诗歌
最顶端的木芙蓉花的枝头,在群山中盛开着猩红的花萼。
一条小溪的口是寂静的,没有一丝痕迹,它们张开又落下。
寂静的山涧里,玉兰花自开自落,存活又凋零。不是假的,与世界无关,也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寂观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学评论家胡应麟说这首诗是“入禅”之作。“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所有的想法都沉默了。”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脱胎于象外,是诗性境界与禅意境界的结合,意蕴深厚,艺术感染力极强。能取得这种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有利于他对佛学的研究和佛学思维方式的熏陶。
王维被后人称为“诗佛”。他早年信佛。母亲崔氏已经修行打坐30多年了。王维和他的弟弟王锦,“皆崇佛,以菜为生,不如吃肉和血”(《旧唐书·王维传》)。王伟31岁时,妻子去世,他不再结婚。他一个人住在一个房间里,他的屏幕非常疲劳。“他无子女”(《责弓荐兄表》)。他还写了许多关于佛教的诗,在佛教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在唐代佛教的流派中,王维信禅,且以南宗禅为主。南宗禅是中国佛教与儒教、道教相结合的产物,其命运人生哲学为中国文人提供了最新、最完备的途径。但南宗禅的一些修行方法与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有相通之处。宋代文学批评家严羽说:“一般说来,禅只在妙悟之中,诗也在妙悟之中”(《苍话》)。妙悟是对禅的洞察,也可以表现为对艺术的感悟,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强调启示和隐喻,都追求意蕴。南宗禅在讲“顿悟”时,往往用形象的表达来传达规律,特别强调直觉、暗示、归纳、联想在理解中的作用。王维是从禅学中得来的,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他把对佛教的理解融入人生观,把宗教情怀化为诗性的思想,创造了一种“空”、“静”、“闲”的诗意意境。禅宗崇尚山川秀美的风格,对王维有意识地亲近山川,发掘山川的审美价值也起到了指导和启发作用。
王维在《竹里关》一诗中描述了自己的内心体验:
我独自倚在密竹中,弹着琴,哼着歌。
太轻了,没有人能听见,除了我的伙伴,明月。
诗人独自坐在竹林深处,弹琴吹口哨。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陪伴着他。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皎洁的明月给他带来了一份宁静的快乐。物我合一,物我互忘。禅与诗,水乳交融。《柴璐》也是这样的:
寂静的山谷里看不到人,只听到说话的声音。
夕阳的影子照进了森林深处,苔藓上的景色令人愉悦。
空山无人,只听见林深处飘来断断续续的说话声,一缕夕阳透射在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和忧伤。这就是王维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灵境界。虽然孤独,但也是有意义的。
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诗是“禅意”的,“含蓄之言,无异于佛花与叶佳之笑”(《蚕尾续》)。换句话说,王维的山水诗充满了禅意、禅乐、禅味,传达了禅意。自然充分展现了诗人在山水美景中的独特品味。
王维不一定去偏僻的地方求禅,他也看广阔的世界和热闹的农家生活:
雨后,新的晴空格外开阔开阔,视野开阔没有丝毫的雾尘。外城的门楼紧靠着轮渡码头,村边的树木连接着小溪和河口。银白色的河水闪烁着田野,特别明亮,苍翠的群山耸立在山脊的后面。正是农忙时节,没有闲人,农民都忙着下地。
——《新阳光野望》
一场春雨,洗去污垢,景象一新。农忙,人和风景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短语“白水”形成了近景和远景的分层画面。水很亮,山很绿,光和色的对比很和谐。表面上看不出这首诗的禅意。其实那场春雨就像是从佛教净瓶中倒出的圣水,把一切都洗得干净而空灵。只是一切都奇妙地融合了禅与诗,他不让禅压倒诗。当然,我们关注的是那种对农人生活的赞美,欣赏的是山清水秀的灵气,而不必孜孜不倦地追求它的禅理。
王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擅长诗歌、音乐、绘画和书法。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王维诗中有画;看画,画中有诗。”(《舒墨兰·田言·於菟》)他的话精辟而中肯。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以萧舒朴素的水墨笔法作画,创造了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为山水画南宗的创始人。他的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感受。所以“画东西,不问四季。画花的话,往往以桃、杏、芙蓉、荷花为一景。”“很难要求形状和物体。”(沈括在《梦溪》中引用张彦远的话)因此,王维也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的鼻祖。画可以神似,于是有了诗的韵味和意趣,即画中有诗。用这种绘画理念凝视自然景观,是一种感叹,也必然有诗中画的韵味。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方面的深厚艺术造诣,使他在诗歌创作中能比一般诗人更准确、更细致地感受和捕捉美妙的景色、神奇的音响和千变万化的自然,并诉诸笔端。我也会用文字来设色,注重诗歌色调的和谐。诗中有画的意境,音乐的流畅,书法的变化。就这样,无形中形成了他“诗中有画”“百莺,宫商反复演”的独特诗化艺术风格。我们在欣赏他的山水诗时,应该牢牢把握这一特点。
王维善于概括壮丽的景色。这类诗气势磅礴,意境广阔,笔法简单,线条粗线条,角度多变。请看钟南山:
它巨大的高度接近天堂之城,从山到海的一隅。云,当我回头看时,就在我身后,我太年轻了,什么也看不见。中央的山峰将西南部分开,山谷也各不相同。想在山里找个房子住下,水导问樵夫可方便?
太乙峰是钟南山山(可称为秦岭)的主峰。诗从主峰出发,雄踞全山,写出了终南山的磅礴气势。前几句写的是巍峨雄伟的终南山,后两句写的是人无山,体现了山的雄伟,就像山水画中人与山的对比。“白云”这句话特别出神入化。每一个有爬山经历的人读这首诗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首诗写的是爬山,下面这首《俯视汉水》写的是水:
其南三支至楚境,其九流至荆门。这条河跨越了天地,那里山的颜色是和不是。人类的住所似乎漂浮在远处天空的波纹上。襄阳这些美好的日子,让我的老山心醉了!。
这是一首描写襄阳风景的诗。先写楚国的形势,中间写大江的浩荡景观,结尾写缠绵悱恻的情意。粗线条勾勒,境界恢弘。都是线条画。它甚至不写山是蓝的还是紫的,是厚的还是淡的。它只是说,若无其事,就像一幅水墨山水画。诗人把握的是整体印象,意象受诗意思维而非肉眼控制(这与西方诗歌的逻辑不同),呈现出中国画散点透视的艺术效果(这与西方绘画的逻辑不同)。类似王维的诗还有很多,比如“万壑自树触天,千峰上杜鹃啼”,“夕阳下江湖白,潮来天青蓝”,“大漠孤直,长河落日圆”等等。
王维还善于捕捉声、色、画、情交织在一起的感人瞬间,把它们统一在最能传达情感的意境中,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请看他的山水诗《观鸟溪》:
人闲,桂花落,夜静山空。
月出惊山鸟,声入春溪。
寂静的春夜森林里,四季月桂无声地飘落。忽然,明月升起,空山流光溢彩,山鸟醒来,在山涧中歌唱,格外清脆,衬托出月夜春山的静谧之美。“人间闲情”有些版本叫“人间世”,其含义也是可以理解的。“桂花”可以解释为月月。诗人写静与动,动与静,动与静的结合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更加优美深刻的意境。诗人抓住了“一只被月亮惊起的鸟”这一最富表现力和想象力的瞬间写出来的。这是一个充满音乐感的月夜场景。与吴欣怡空洞的沉思相比,这首诗温暖、活泼,充满了人间气息。
王维右有一首描写深秋景色的诗,名叫《在山中》:
小河的溪水流了不到一天,河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变冷,树枝上的红叶渐渐稀少。
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没有下雨,烟雾在茂密的青松中迷蒙,水汽沉重,仿佛要流动,然后是路人的衣服。
靖西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西北部。红叶是枫叶。早早的走在山里,一路欣赏着山景,突然觉得衣服都湿了。我以为是下雨,但仔细一看,并没有下雨。只有山上的薄雾,我的衣服可能是湿的!诗人把游客的这种感受过程浓缩成了两首诗,很有意思。这首诗有颜色:白石、红叶、翠蓝。有一个音响:溪水打石床。还有游客的感受。这首诗虽然短,但内涵丰富。唐代书法家兼诗人张旭也写过一首七绝诗《留在山中》:
山光的状态让春光焕发,并不是为了轻盈。
哪怕是晴天阴天不下雨,也是沾衣入云深。
《沾衣》这首诗是实实在在的写法,表现了深山云雾锁的另一番景象。而王维诗歌中的“湿衣”,则描写了幻象、幻境,表达了葱郁山林的诗情画意。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各有精彩。
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夜》,是诗画结合的佳作;
空旷的群山沐浴在一场新雨里,夜晚来感受初秋。皎洁的月亮从缝隙中洒下清亮的光线,将喷泉清在岩石上。竹林铿锵,洗衣女归来,荷叶轻摇欲上轻舟。春天的春天不妨让它休息一下,秋天的太阳可以在山丘上停留很久。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雨后的山村景色。随意写,语言自然。在这首诗中,空山雨后的清凉秋意,松林间明月的清亮,石上清泉流淌的声音,竹林中浣纱归来的少女的欢声笑语,小渔船缓缓渡过荷花的调式,都和谐而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像一幅清新优美的有声画卷,又像一首恬静优美的抒情诗。雨后我们似乎呼吸到了新鲜空气。
王维的一些著名的诗歌能引起我们的奇妙的遐想:“风中,花在池影里”,“树枝嘈杂,月光寒冷”,“白水在边界分开,心在柳树上盛开”,“小溪在蜿蜒的岩石上歌唱,太阳被苍松调和”,“在安静的沼泽地上飞着一只白色的白鹭,芒果鸟在盛夏的树上歌唱”,等等。诗中有画,诗中有乐。
王维的诗歌追求写意效果,注重浑然一体,充分传达诗人的主观意趣。《辋川集》中有一首《胡林亭》:
轻歌迎客,悠然湖上来。
玄关洒瓶时,芙蓉四面开。
表达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住在山里是一件事”更详细地写了诗人的心情:
树篱的门紧闭着,看着黄昏中斜射的阳光。仙鹤栖息在周围的松树上,游客被留在寒冷和稀疏的地方。嫩竹含新粉,红莲失衣。渡船上的灯亮着,到处都是凌。
沸腾的生活凸显了诗人家庭的冷酷。是一种羡慕,还是真的脱离现实?难以理解。同样,还有一封“我在辋川小屋给裴迪的信”:
山现在冷了,蓝了,秋水流了一天。倚柴门,晚风听蝉鸣。日落在渡口落下,夜宵烟从房子里飘出。哦,我什么时候再向伟大的隐士许愿,在五棵柳树下唱一首狂野的诗?。
这首诗描写的是辋川秋夜的景色,幽静雅致,如画。裴迪喝醉了,在王伟的门前唱歌,特别好玩。对联“渡头”作为绝唱流传下来。《红楼梦》中的香菱曾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高度赞扬这首诗的如画和诗意。王维的诗最容易把读者带入诗意的境界,是因为“诗中有画”。难怪香菱问黛玉写诗的方法时,黛玉先是让她读唐诗,不是李白、杜甫的作品,而是王墨全集(见《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王维山水诗的价值
王维山水诗的价值首先应该放在中国古典山水诗发展史上来认识。
在先秦诗歌(如《诗经》、《楚辞》)中,一些描写山水的诗歌在内容上是从属的,并没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颂。直到汉末建安时期,中国诗歌史上才出现了最早的完整的山水诗。这是曹操写的四言诗《观沧海》:
东岸登上碣石山看茫茫大海。大海如此广阔无垠,岛屿高高耸立在海面上。树木和百草枯草,非常茂盛,秋风吹得树木发出悲伤的声音,大海正在涌动巨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似乎来自浩瀚的海洋。日月之旅,若出其不意;韩是才华横溢的明星,若出其不意。我很高兴用这首诗来表达我内心的渴望。
但这种诗在当时并不多见。
魏晋以后山水诗开始兴起。由于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文人希望隐居,寄情山水,以避灾。金石南渡,江南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更多的文人墨客。当时盛行的玄学思潮将儒家的“名教”与道家的“自然”结合起来,引导文人从自然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和趣味。崇尚轻风也带来了赞美山川的发展(见《世说新语》)。玄言诗中也有关于山川的美句。经过长时间多方面的酝酿,终于产生了第一位山水诗人,这位诗人就是金末宋初的谢灵运。
谢灵运长期游历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他的诗歌语言丰富细腻,喜雕琢,追求相似。诗的结构往往是旅行体,结尾总有玄学诗的尾巴。他的诗经常充满句子。给几个诗句:“春草长在塘里,园中柳成鸣禽”。“野沙岸净,天高月明”的写法是秋天;冬天“明月照雪,北风强悲”;“林壑敛彩,暮云聚”;“春晚青野,山石高云高”的春景。这些精致的诗句,就像精致的山水画。谢灵运奠定了山水诗的地位。
后来,南齐诗人谢朓也写了一些清新优美的山水诗,其中有“夕照花开,澄江静如练”“江水日夜流,客心悲”“舟楫居天上,云树显尊贵”等等。南朝梁诗人何逊也写过一些著名的景句:“寒塘草露,月映淮水”,“野岸平沙杂,连山远雾”,“岸上花在水中,江颜绕飞”,“江面暗雨,浪白风初起”,“夜雨落空阶,晓灯离室”。然而,他们所有的诗都有一个缺陷。
山水诗直到盛唐才成为大观。孟浩然、王维开创了山水诗派,为后人所称道。孟浩然比王维长一点,优秀的山水作品很有艺术感。比如建德河上的夜泊:
把船停在雾蒙蒙的小州,当新的忧愁涌上客心。
旷野的无垠比树木还深,月亮离月亮很近。
写了旅行者的悲伤心情和对自然的微妙感受。洞庭湖给张总理的电报的头四句话:
秋水上涨,几乎与岸边融为一体,把水天混淆与天空融为一体。
云土地上的小泽水汽蒸腾白茫茫,海浪似乎要撼动整个岳阳。
气势磅礴,雄浑雄伟。《和颜钱堂一起看潮》最后四句:
根据太阳和秋天的云,浮动的天空是广泛和广泛的。
惊涛骇浪像雪一样袭来,你坐着不动,就会觉得冷。
用气魄和情怀去写。《从桐庐上的一泊到扬州的一个朋友》的前四句:
猴子在阴暗的山上呜咽,河水在黑夜中奔腾。
两岸的风吹得枝叶簌簌作响,月光映照在河边,一条河的一只小船。
也充满了意境。
与孟浩然相比,王维在《我忘了》诗的意境、对自然山水美的细致品味、诗歌技法的娴熟运用、山水诗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都要突出得多。可以说,王维不仅是一位山水诗人,而且是诗歌的先驱。中唐的派(魏和柳宗元),直到清代的王士祯的神韵说,都继承了其余。李白的山水诗以气势取胜,具有反叛精神。杜甫的山水诗沉郁深邃,忧国忧民。王维的山水诗意境空灵,充满禅意,发人深省。它们虽然没有李白、杜甫诗歌中那种惊心动魄的思想光芒,但在艺术风格上却极大地丰富了盛唐诗坛。不读王维的山水诗,就看不透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
王维的山水诗也有其当代价值;
它可以培养我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让我们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丽,然后自觉地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让它更好地造福人类。
当然可以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爱国不是抽象的。欣赏王维优秀的山水作品,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深深眷恋。王维的山水诗蕴含着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探索的乐趣,享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滋养,从而摒弃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
它可以培养我们的身心。品味王维诗歌的优美意境,遐想大自然的神奇和神秘,你会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愉悦。禅宗和气功有共同之处。进入诗意的境界,也就是进入了王维创造的“禅境”,我们可能会得到某种“气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