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人在秋冬季节应该注意什么?

秋冬是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的季节。当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时,往往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血栓形成和中风。应注意高血压等原发病的治疗,注意突然头晕、剧烈头痛等先兆症状。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所以,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虽然秋天不像冬天那么容易引起疾病复发,但是忽视秋天的季节性特点也是很危险的。万物生长有规律,可谓“春夏秋冬藏”。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要保养体内的阴气。气候变冷,就是人体内阳气收敛,阴精藏于内的时候。所以要养阴精。现代社会,由于空调的广泛使用,冷暖的渐变往往不容易立即感受和体验,人在变暖后也很难不感冒,所以感冒一般比较常见。对于年轻健康的人来说,可能不会造成大问题,但是如果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这方面也有所不慎,就很容易导致原有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肺心病等。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首先要注意秋冬季节气候的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对自己的疾病有充分的认识,避免低估自己心目中的“敌人”,必要时给身体“加油”,及时调整和补充。第二,要重视和了解自己的情况。要及早就医,不要在这方面偷懒和侥幸,否则会因小失大。第三,要减少冷暖交替的频率,尤其是从温暖的环境到寒冷的环境。此外,秋冬季节气候干燥,是各种呼吸道疾病和多种呼吸道感染的多发季节。过敏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如病毒性心肌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肺心病由长期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肺气肿等)引起。).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秋冬季节应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还要注意以下事项:第一,中医认为治未病,“正气存内,邪不可为”,预防各种感染是心力衰竭的首要原因。由于心力衰竭患者抗病能力差,应特别注意感染。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深秋应避免适度的体力活动或过度运动,以减轻心脏负担。第三,情绪不要过度激动。西医认为,情绪激动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脏负担加重。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内伤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第四,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有“燥主秋时节”的说法。进入深秋季节后,很多人都出现了“秋燥”的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咽干唇燥、鼻出血、干咳少痰、心烦、便秘等。轻度者可通过吃梨、蜂蜜、芝麻等润肺滋阴润燥的食物来缓解。如果以上症状严重,就需要中药了。第五,出现心律失常时,如房颤、房扑等,要尽早治疗不能滥用心血管系统的药物。用药要严格遵医嘱,因为有些药物会抑制心肌收缩力,如普萘洛尔、倍他乐克、利血平、奎尼丁、维拉帕米等,要注意。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秋冬季节应坚持服用治疗冠心病或高血压的药物,定期检查心电图和血压,积极预防感冒等可能加重病情的疾病。在此基础上辅以中医治疗往往能事半功倍。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研究认为,心血管疾病位于心脉,病因归结为肝气亏损、脾虚痰浊、痰瘀交结,伤及血府。疏肝健脾法、化痰祛瘀法、活血通络法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