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养生运动有哪些保健作用?以及太极拳练习中各部分的要求是什么?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具有保健功能。秘诀就在于它“不动”的身体活动,能以一定的强度和量刺激各种组织器官,刺激和促进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向增强的方向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延缓机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退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治病、延缓衰老的作用。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由经络上下相连,内外相通,内属脏腑,外接四肢。太极拳独特的练习方式有利于疏通经络。首先我们知道,七情受到突然、强烈、持久的刺激,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强调全身的放松,可以减弱、转移和克服内伤七情的刺激,从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温和适当的运动,会使全身温暖和谐,增加经络传导的速度和强度,帮助脉气在全身的经络系统中运行,帮助经络通畅,使气血充盈全身,滋养脏腑,滋养阴阳,维护和保护机体功能,增加抗病、抗邪和自我修复的能力。第三,在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和四肢的屈伸所组成的缠绕运动,对全身300多个穴位有不同的牵、挤、揉作用。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按摩,可以起到类似针灸的作用,激活经络,激发经络之气,疏通经络,调理虚实,加强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维持和联系,使之处于协调有序的状态。
太极拳非常注重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养生,太极拳在运动中动静结合,使太极拳更符合适度运动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安神定志之意,使心神更容易平静下来,能有效阻断过度、激烈的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无序影响,保护“申远”发挥其调节人体身心健康的正常作用。
太极拳是一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科学,其中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练习方法。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养生之道,而且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使其在健身、治疗、抗衰老方面获得了更大的保健功效,具有超越药物的特殊功效。这种特殊效果是不可取的,实践中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规范动作,就是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准,这也是各种公式的动作要求,无论动作如何千变万化。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遵从意志”;有利于拉长四肢,更灵活地表现出直、松、圆、轻的特点,有利于“以静抗动”、“动中求静”、“内守神”,从而使拳法练习出现只有意动而无意识运动的虚灵境界,使练习进入更高层次,由内而外,由外而内能够收敛,达到身心合一。要达到动作的标准,首先要做到身体上的自然和放松,同时精神上也要放松,这样才能做到“身静”。
太极拳采用腹式呼吸法,要求深、匀、细、缓、长,但初学者不要刻意追求这些,只要采用流畅自然的呼吸即可。腹式向前呼吸也是实现腹式反向呼吸的必经之路,会增加躯体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节,从而对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产生更好的影响。但初学者也不能因此而盲目采用这种呼吸方法,否则不仅影响运动练习还会憋气。其实只要动作熟练,腹式前呼吸越来越协调,实现腹式反向呼吸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太极传的哲学是自然的,不可违背的。所以初学者一定要遵循呼吸顺畅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太极拳良好的保健作用只有长期锻炼才能发挥出来。首先,和其他运动一样,太极拳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有着不锻炼就退的规律。另外,身体的恢复和体能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除之如缫丝”,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有强身健体和治疗疾病的作用,但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次,太极拳的保健作用是“练身、练神、练心”综合锻炼的结果,掌握太极拳的真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蹲”,恰恰体现了练拳的不可或缺性。第三,实践证明,太极拳保健功效的获得在于持之以恒的练习。每一个立志练太极拳养生的人,都应该从中学习持之以恒的道理。
所谓“成功是必然的”,是一个弄巧成拙的过程,也是一个兴趣渐浓养成打太极拳习惯的过程。有了这种改变,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工作生活质量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生活乐趣会得到更多的享受,太极拳对健身、治病、抗衰老三大功能的认识和感受也会更加深刻。进而坚定练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让太极拳成为练习者健康路上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