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汀江母亲河信息

客家母亲河——汀江

汀江在宋、明、清时期被称为印江。

据考,福建大部分河流由西向东入海,只有汀江向南。按八卦,南属汀水,故名,后改称汀江。

汀江发源于武夷山南麓的赖家山,钟会山的水是一条小溪,向南流向涵洞,穿过龙门峡,向南流经长汀城关。

一路顺流而下,南山、田卓,右下武平县桃兰溪,左下上杭县郊区九洲连城县流出的老县城河,流经城关后向东南,在永定县立新镇河口村出省,在广东三河坝与梅江汇合。

汀江是唯一流经福建、广东两省的省际河流。

全长328公里,流域面积11802平方公里,大小河流55条,总长1137公里。

汀江流域就像一片芭蕉叶,群山环绕,河流蜿蜒曲折,上游冲积沉积,下游滩流湍急,河床变化复杂。上中游河床多为沙石和卵石,下游河床多为卵石和岩石。

上游的长汀城关到中游的上杭城关,大部分河流延伸成小平原,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遇到暴雨,大量泥沙被冲入河中,影响通航。

酒仙河、黄潭河中、支流林木茂密,植被良好,水质清澈见底,江面宽阔,水流稳定。

下游达到上杭南郊至永定峰城70公里,落差85米。河两岸山峰陡峭,危岩耸立。在高山深谷的压力下,河床被强烈切割成V字形,航道狭窄,礁石滩遍布,河水湍急,滩险40余处,其中落差超过3米的滩险近10处。

石丰至石狮是闽粤两省交界处,全长仅7公里,俗称“半山”。河道两岸石墙切割,河床狭窄,有巨大尖刺的巨礁,星罗棋布,流态混乱,水花四溅。几千年来一直是航运禁区。

除上游长汀县河田至水口一带和中游上杭至郊区一带外,汀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河的其余部分是一排滩,水位起伏很大。汛期一般为4月至8月,枯水期较长,一般为9月至次年3月。洪水位与枯水位之差为9.5 ~ 4.7米。

福建省汀江干流长度282km,河流总长度611.5km,流域面积9010k m2,水系通航里程341km,断面通航里程115.5km,已建水利大坝7座,无过船设施。

汀江干流长汀城关至永定峰219公里,平均水面比降为1‰。长汀-和田36.5公里,枯水期水深0.2-0.3米,航道宽度3米,有2座拦河坝,船只上不去下不来,间歇性航行7公里;从和田到水口25公里,低水深0.2 ~ 0.3米,河槽宽4 ~ 5米。没有营运船只,只有几艘农副业船只在航行。水口-上杭92.5公里,低水深0.3-0.5米,航道宽度5-7米,通航3-5吨。上杭-石丰枯水期水深0.4-0.6m,航道宽5m,可通航3-5t机动船,其中三丰拦河坝为主要拦河坝。

从永定县石丰到广东石狮有5.5公里。因其天然山谷陡峭险峻,礁石星罗棋布,低水深0.3米,只能使用木筏。但石狮(粤境)以下,航道条件较好,20吨货船可通航。

汀江的主要支流有酒仙河和黄潭河,另外还有两条溪流:

(1)在上杭县城关附近汇入汀江的酒仙河,全长99.5公里,通航里程22公里,低水深0.3米,航道宽3米,通航木船1 ~ 3吨,碍航堤坝1座。

(2)黄滩河,在汀江下游小河口附近汇入汀江,全长107.6km,通航里程70 km,低水深0.3 m,河槽宽3 m,可通航1 ~ 2吨木船,碍航两座拦河闸,造成56.5 km分段通航。

(3)卓天溪在长汀县水口附近汇入汀江,全长65km,通航里程11km,航道水深0.3m,枯水期宽3m,可通航3吨木船。目前,只有少数渡船或农用船在行走。

(4)桃兰溪河在上杭县入海口汇入汀江。河道全长57.5公里,通航里程19公里,枯水期航道深0.3米,宽4米,可通航2.5吨木船。现在没有运输船出航了。

长汀,客家之都

长汀,客家之都,唐宋古城,古称汀州。它位于福建西部,处于闽赣交界的十字路口,西接江西瑞金,东临连城,南接上杭、武平,北接宁化、刘清。

总面积3099平方公里,人口52万,是福建省第五大县。

年平均气温15-19℃,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长汀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它是福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设立汀州,至清末为州、路、府所在地。

自晋代以来,成千上万的中原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和饥荒而南迁,定居汀江流域。在与当地原住民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汉族中独特的族群——客家人。

南宋时,随着汀江航运的开通,汀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延伸和一部分,汀州城成为连接赣州、梅州的中心枢纽和商贸重镇,且“繁华昌盛,不减江浙、中州”。

此后,无数客家人从这里出发,沿着八百里滔滔汀江渡海,不断向外迁徙,向国外扩散,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汀江流域已成为客家人的摇篮,是世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和祖居地。汀江被称为“客家母亲河”,汀州作为客家人的发源地和大本营,被誉为客家之都。

千百年来,像金瓯这样的小镇,都被安置在闽赣两省交界处的一个山谷里。

四周沃野平畴,市内卧龙山,一峰突起,与群峰不相连。

依山傍水而建的古城墙将半个卧龙山带入城内,形成了壁挂城,形成了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独特格局。

丁娜河更像是一条优雅的白练,穿城而过。

城市枕山面朝溪流,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汀江之畔。

城市因水而美,河流因城而更灵动迷人。

宋代汀州知府陈轩形象地描述为:“一江三溪远,千丘环城。

“半个多世纪前,一位新西兰朋友路易斯,曾领略过中国的大部分风光?汀江边的小巷,洋溢着深深的赞叹:“中国最美的小镇有两个,一个是福建的长汀,一个是湖南的凤凰。

"

长汀出类拔萃,孕育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从宋到清(缺元),有70名廷极进士(含4名吴进士),265名陪审员(含87名吴陪审员),42名特演,16名推荐进士。

明清时期的“五贡”有528首。

辅佐郑成功、使台湾最终回归祖国的清代名将刘国轩,清代著名画家上官周、黄慎,近代著名学者蒋寒,都是这片土地哺育出来的杰出代表。

历史上,许多文化名人的名字回荡在这座千年古城。

唐代名臣张九龄,宋代理学大家朱,大诗人辛弃疾、陆游,世界法医学鼻祖宋词,明代大科学家文天祥、,思想家王阳明、文学家宗琛,清代旅行家徐霞客、著名学者,都被这片土地深深吸引,留下了宝贵的足迹。

他们在舞台上的唱和,泼墨浮云,忧国忧民的感叹,让长汀历史文化的浩繁卷帙更加辉煌。

客家母亲河与母亲花园

长汀是历史文化名城,客家之都,台湾同胞的祖籍地。汀江是一条贯穿闽西、粤东客家地区的水路大动脉。是闽西第一大河流,与闽江、晋江、九龙江并列为福建四大水系之一。汀江孕育了客家人,被称为“客家母亲河”。

汀江流域的客家先民用开拓精神和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新的家园,形成了客家宗族。

宋末,由于战事加剧,部分客家人从汀州外出谋生,沿汀江南下,至上杭、武平、粤东、广西、云南等地。

明清时期,大量客家人移居台湾省、东南亚和欧美。时至今日,客家人的数量已经发展到数千万,成为中国汉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客家人以勤劳、智慧、勇敢、淳朴的精神,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汀江不愧为客家母亲河!

为弘扬客家精神,1995年,由原全国政协委员、马来西亚太平绅士、南苑永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捐资150000元,长汀县投资80万元,在长汀县南部吴彤桥附近修建客家母亲园,占地1500平方米。

由姚美良先生发起的“世界客家人公祭客家母亲河”活动于6月29日首次在客家母亲园举行,1995+065438+世界客家人前来祭奠客家母亲和客家母亲河。

此后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九届。每次都有成千上万来自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省的客家人和海内外福建、广东、江西“客家金三角”的客人参加。

尤其是5438年6月+1996年10月举行的第二次公祭仪式,规模最大,也有美、英、法等地的嘉宾。

长汀,客家美食之都

俗话说,没吃过长汀美食,就没来过长汀。

长汀是美食王国,中国著名的客家美食之乡,福建著名的美食之城,素有“食在长汀”之称。

长汀的客家菜起源于中原。长汀客家人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吸收了沿途的烹饪技艺。定居长汀后,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物产等特点,融合中原传统烹饪技艺、沿途吸收的烹饪技艺和当地原住民的烹饪技艺,兼收并蓄,形成了独特的风味体系。

讲究鲜香、纯正、原色、原味、养生,擅长“鲜、香、清”。

长汀菜系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菜系的“原味”非常突出。

做菜很少用味精,甚至不用味精。

另外,糖也用得少。

食用色素从来没用过。

菜单里有很多菜,蒸、炖、酿、炖、煮。

红烧牛腩、清蒸白鳝、河里游甲鱼、红烧鱼肚、红烧鱼、清蒸全鱼、清汤田鸡、清蒸鸳鸯鸽子、双燕迎春等。这些菜都具有长汀独特的客家风味,“长汀豆腐干”在汀州八大干菜中名列第一,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享誉海内外。光是豆腐就可以做将近65438+。

曾和长汀柿子红糖一起作为历代贡品。

长汀江是中国五大名鸡之一。

“白剁河江”一直被列为长汀第一道菜。

1986被福建省授予“地方特色风味菜肴”称号。

传统美食“麒麟出世”,又名“狗仔裹五花肉”,也是长汀名菜之一。

此外,长汀小吃种类繁多,有汀州珍珠丸、汀州鸡肠面、蛋清鱼丸等6种中华名小吃,还有炒肝花、芋头饺子、灯饼等34种福建名小吃。

从早到晚,在长汀的街头,你会美得让你不改心意。

汀州客家文化

长汀作为汀州的属国,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

汀州对客家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被许多客家家乡先贤誉为“客家的发源地”和“客家之都”。

据学者考证,自东汉末年以来,成千上万的中原* * *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而南迁,几经跋涉来到闽西汀州地区,在这“世外桃源”的境地里生活、繁衍、开拓,逐渐创造了中国汉族中独一无二的族群——客家人。

“没有客家先民,就没有汀州”。

正是客家先民涌入汀州,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人口的增长才使汀州得以发展。

从汀州到宋代,成为客家人居住的最大城市。

随着历史的推移,客家人继续沿着汀江流域向外迁徙。

宋元时期,大部分迁往广东,明清时期,大量客家人漂洋过海,探寻生存空间。

汀江发源于长汀,向南流,离开福建,汇入汉江,进入南海。

正是汀江两岸的沃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儿女,辛勤耕耘,事业有成。

所以客家人把汀江称为“客家母亲河”。

已故全国政协委员姚美良先生生前曾多次来到长汀,为客家母亲河启动了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仪式。

一年一度的公祭仪式吸引着海内外一批批客家后裔长途跋涉,回到长汀——长汀祭祖、观光、投资。

据统计,台湾省300万人口以上的常见姓氏至少有60多个,香港200多万客家人都是汀州人。明末辅佐郑成功的重要将领刘国轩是汀州人,清代绘画大师上官周也是汀州人。孙中山的祖先曾在汀州定居,著名爱国者江永的祖籍也在汀州。郭沫若在童年时写道,“五百年前。

截至2009年7月,全球有1亿客家人,他们的祖先大多在汀州留下了生存和奋斗的足迹。

汀州传统文化,由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历代外来文化的渗透,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长汀客家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汀州客家博物馆

长汀是客家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许多历史遗迹和旧址保存完好。1993年,在长汀县博物馆专门组织陈列了一次客家专题展览,成立了汀州客家博物馆。

整个展厅占地700平方米,分为四个展厅和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享誉中国的客家之都”;第二部分是“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第三部分是“历史悠久的客家文化”;第四部分是“世界上的客家家族”;第五部分是《长汀》。

陈列馆广泛收藏了自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汀州建州以来,客家人在汀州成熟发展的历史。展现了客家先民在这片广袤沃土上繁衍生息、遍布世界各地,使汀州成为中国客家大本营和首府的历史进程。它是一部记录汀州千余年发展的史诗,充满了客家人波澜壮阔的篇章。

由于展览内容丰富,受到了海内外嘉宾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客家第一馆”。

汀州客家研究中心

汀州客家研究中心位于中国福建省长汀县,汀江之畔,是一座具有客家民居风格的四层现代建筑,是世界上唯一的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和研究中心。

在装饰一新的金色琉璃瓦大门上,醒目地悬挂着由我国著名民俗学家季羡林先生题写的“中国汀州客家研究中心”的金色条幅。

“中国客家研究中心”由已故全国政协委员、港南苑永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捐资260万元人民币建成

近年来,姚美良发起并组织了四次世界客家公祭仪式,祭祀长汀母亲河。4000多名海外客家人闻讯赶来祭祖寻根。

出于保护、传承和研究客家文化的紧迫感,姚美良于1997年建立了这座独特的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和研究中心。

大楼主楼四层,附楼三层,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主楼一层为展厅,主要展示“五大洲客家情怀”。附有大量照片、图表、出版物、期刊、子出版物、实物等。,系统介绍了客家的起源、散史、世界各地的客家社区活动、世界客家大会介绍、客家文化与学术研究活动等。

二楼是办公室、资料室、图书馆。

三楼是接待室和客房。

四楼是学术交流大厅。

附楼三层由马来西亚客馆、新加坡馆、泰国馆、港澳馆、台湾省馆、美加馆组成,陈列反映客属、社团在当地生存发展的照片、书籍、期刊和实物。

自汀州客家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已出版了20多期《汀州客家报》。

召开“汀江与客家”座谈会。来自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江西大学、深圳大学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提交会议的25篇论文已被收集出版。召开“客家传统文化田野调查报告会”,出版《汀州传统民俗与庙会》论文集。

现任长汀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毕业于李文胜,厦门大学历史系。从事汀州客家研究十余年,著有《客家之都——汀州揽胜》、《汀江与客家》、《汀江之歌——客家母亲河》、《方方传》、《历史探索》等专著。

近年来,在姚美良先生的支持和鼓励下,李文胜多次出访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省等地,参加客家文化研讨会,走访客属协会,介绍闽西客家文化的历史和现状,邀请他们到闽西寻根寻祖。

中国汀州客家研究中心协助当地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世界客家母亲河祭祀仪式,接待了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海外客家人。

法国远东研究所教授、著名民俗学和宗教学专家劳格尔七次到长汀考察客家文化。

劳格尔在参观了客家研究中心后表示,长汀的客家文化非常丰富,汀州客家研究中心展示的客家历史和文物相当系统和丰富。

他惊叹在一个远离中心大城市的山沟里竟然有这样一个现代建筑的研究中心。

他更惊叹于姚美良先生对这项文化工程的个人贡献。

他认为姚美良很有文化造诣和人格魅力。

他说要带学生到长汀进行客家民风的田野调查,并决定以客家研究中心为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