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除了粥还有什么讲究?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腊八原本是佛教节日。相传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开悟日。佛寺常在那一天举行诵经法会,并沿袭佛陀出家为道前牧羊女献米的传奇故事,取香榧、水果为佛陀熬粥,名曰“腊八粥”。它也被称为“七宝粥”,后来在民间流行,并演变成一种习俗。所用原料随着土特产和家庭富裕程度的差异而不同。腊八前后,是一年中的隆冬,天气比较冷。民间有句话叫“拉齐巴拉,冻住下巴”人喝的是热的腊八粥,体内的热量是自生的。此外,腊八粥从最初的佛教节日演变成了民间的饮食习俗,其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庆祝当年丰收的简单方式,同时也寄托了对来年好运的希望。

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经有1000多年了。它最早始于宋代。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政府、寺庙,还是黎民百姓家,都会煮腊八粥。到了清代,喝腊八粥的习俗更加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和王子都要给文武大臣和侍从吃腊八粥,并把米饭和水果分发给寺院,供僧侣们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祖;同时,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给亲戚朋友送礼。中国的腊八粥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最为精致,白米中夹杂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子、桂圆、榛子、葡萄、银杏、菱角、苔藓、玫瑰、红豆、花生等。,总计不少于二十种。腊月初七的晚上,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淘米、泡果、削皮、去核、小心采摘,然后半夜开始煮,再用小火炖,直到第二天早上,腊八粥煮好了。更精致的人要先把水果雕刻成人形、动物、图案,然后放在锅里煮。比较有特色的是在腊八粥里放了水果狮子。水果狮子是由几种水果做成的狮子,以去皮晒干的脆枣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为狮头,桃仁为狮足,甜杏仁为狮尾。然后用糖把它们粘在一起,放进粥碗里,就像小狮子一样。如果碗大一点,可以放两只狮子或者四只小狮子在上面。更精致的,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饼等各种颜色的食物,揉成八仙、寿星、罗汉等塑像。这种装饰性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大寺庙的祭坛上才能看到。腊八粥煮好后,要先祭神,祭祖。之后要给亲戚朋友,中午之前一定要发出去。最后是全家人一起吃。吃剩的腊八粥,吃了几天就保存下来,是个好兆头,说明年年有余。如果把粥给穷人吃,对自己更好。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如果院子里有花有果树,也要在树枝上抹点腊八粥。相信来年会结出更多的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拜神,还有亡国之哀、丧。(世界粮食网)

各地腊八粥的饮食习俗

天津人煮腊八粥,和北京的差不多,有莲子、百合、珍珠米、意大利糯米、大麦仁、粘糯米、粘黄米、豆子、绿豆、龙眼肉、桂圆肉、银杏、红枣、糖水桂花等。,都是色香味俱佳的。近几年又加入了黑米。该腊八粥可用于食疗,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安神、清心养血的功效。

山西的腊八粥,又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配以豇豆、小豆、绿豆、大枣、粘黄米、大米、糯米。在晋东南,用水煮粥也是饮食习俗之一,这种粥叫香米,就是腊月初五的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糯米、柿子。

在陕北高原的腊八这一天,除了各种米和豆类外,还用各种干果、豆腐和肉煮粥。一般早上做,甜的咸的,看人的口味。如果是午饭,我们应该在粥里煮一些面条,吃一顿团圆饭。吃完后还要在门上、灶上、门外的树上放粥,辟邪避灾,迎接来年农业丰收。民间传说,腊八这一天禁止吃菜,说是吃了莱作物后地里杂草多。陕南腊八族要吃混粥,分“五味”和“八味”。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银杏、豆类等煮成。后者用以上五种原料增加肉丁、豆腐、萝卜,还加了调味料。在腊八节,人们不仅吃腊八粥,还用粥祭祖和粮仓。

甘肃人传统上用五谷杂粮和蔬菜熬制腊八粥,煮好后不仅供家人食用,还分发给邻居,用来喂养牲畜。在兰州、白银市区,腊八粥是用大米、豆子、红枣、银杏、莲子、葡萄干、杏干、冬瓜干、核桃、绿豆丝、糖、肉丁熬制而成。烹饪后,首先用来祭祀门神、灶神、土地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送给邻居,给最后一家享用。甘肃武威讲究“苏腊八”,吃的是大米粗米、扁豆米或粗米,煮熟后配炒籽、麻花吃。民间称之为“豆粥泡”。

宁夏人通常用扁豆、黄豆、赤小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作腊八饭,再加上用小麦粉或荞麦粉切成菱形柳叶的“麦穗”,或做成小圆蛋的“麻雀头”,再加入葱花油后煮粥。这一天,全家只吃腊八饭,不吃蔬菜。

青海西宁人多为汉族,但腊八不吃粥,吃麦仁饭。将刚磨好的麦粒与牛羊肉一起煮,加入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过一夜的文火,肉和小麦融合成乳白色的形状。早上开锅,香味扑鼻。

在山东省的“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有两种。一种是由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制成。,还有一些“粥果”加在碗里,主要是水果雕刻成各种形状做点缀。这种粥是专门给孔子的师傅和十二宫的师傅吃的。另一种是用米饭、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是给孔府里的仆人喝的。

河南人吃腊八饭,用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等八种原料熬制而成。煮的时候加点红糖和核桃仁,让粥变得又浓又香,寓意来年丰收。

在江苏吃腊八粥分甜的和咸的,烹饪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咸粥配的是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加镞、荸荠、核桃、松子、芡实、红枣、栗子、木耳、蔬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曰:“腊月初八粥,自梵天传来,七宝美妙交融,五味杂陈。”

浙江人通常用核桃仁、松子、芡实、莲子、红枣、龙眼肉、荔枝肉等熬制腊八粥。,香甜可口,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的方法是从南京传过来的,其中包含了一些传说。

四川人多。腊八粥的做法多种多样,有甜的、咸的、辣的,农村人吃的比较咸,主要是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陌生人来这里品尝,虽然入乡随俗,但是很难习惯。现在城市里有很多人吃甜粥,可以称之为别有风味。腊八和粥关系密切,在腊八喝粥,也算是一种花式,一种水平。

中国人那么爱吃腊八粥,除了吃法习俗,还有一些科学上的原因。清代营养学家曹燕珊所著《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和营养作用有详细清晰的记载,腊八粥具有和胃健脾、养心清肺、益肾益肝、止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是一种很好的食疗佳品。这些都被现代医学证实了。对于老年人来说,腊八粥也是一种不错的食物,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喝太多。其实不光是腊八,老人的粥也是。粥的品种相当多,可以因人而异,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酌情食用。(福建热线)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乾县的民间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之前,也就是腊月初八左右,乾县家家户户都会晒豆腐,民间称之为“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

腌制腊八蒜是中国北方的习俗,尤其是北方。顾名思义,大蒜是在腊月初八酿造的。其实材料很简单,就是醋和蒜瓣。方法也极其简单。把剥好的蒜瓣放在可以密封的容器里,比如罐子或者瓶子,然后倒入醋,封好口,放在冷的地方。慢慢的,醋泡过的大蒜会变绿,最后会全身变绿,像翡翠碧玉一样。

煮“五豆”

有些地方腊八粥不叫“腊八粥”,而叫“五豆”。有些是腊八节做的,有些是腊月初五做的。有些“雀头”也是用面粉和大米、豆类(五种豆)一起煮的。据说腊八人吃“麻雀头”,麻雀头疼,来年不会危害庄稼。这种煮出来的“五豆”,不仅是为了吃,也是为了给亲戚邻居吃。每天吃的时候加热一起吃,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一年多。

腊八面

在中国北方一些很少或不产大米的地方,人们吃腊八面而不是腊八粥。第二天,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会吃腊八面。

参考资料:

/u/4b 6 e 97 a 1010007 zb

腊八习俗

腊八饮食习俗

南北朝前后,受佛寺腊月初八吃“七宝五味粥”的影响,形成了吃“腊八粥”的习俗。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代寺庙会拿着芬芳的谷物和水果,煮成粥来拜佛。人们还效仿在腊月初八煮这种粥,以消除灾难和疾病。宋代杭州民间的腊八粥是用“核桃、松子、奶菇、柿子、栗子”和大米熬制而成。

详细文本> & gt& gt

各地的腊八饮食习俗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赤小豆熬制的,经过演变和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南宋学者精心撰写的《武林旧事》中说:“用核桃、松子、牛奶、柿子、栗子煮粥,称为腊八粥。”阿清人夫差·敦冲在《燕京岁时年谱》中说:“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糯米、小米、菱角、去皮枣泥等熬制而成。,并染以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白糖、红糖、杂葡萄外用”。

详细文本> & gt& gt

北京喇叭洲

以前北京人很重视腊八粥,每年都会做,而且对烹饪方法很有讲究。每次腊八前后,总要忙上一阵子,形成一个小小的节日气氛。米、豆、枣是北京粥的主要成分。大米的种类很多,有粳米、糯米、小米(也就是黄米和小米)、薏米,甚至还有水果薏米和芡实。豆类以红豆为主,芸豆也可以少加。大豆、豌豆等。不应该被使用。枣是第一种水果。取其香味,起到调味作用。

详细文本> & gt& gt

冬粥养生论“腊八”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豆类含有唯一可与动物蛋白媲美的优质植物蛋白。干果“浓缩”了鲜果中的许多营养成分。坚果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多种微量元素,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按照传统的养生观点,腊八粥有健脾补肾、补虚的功效。脾肾分别是“后天”和“先天”的基础。脾肾充实强壮,“正气存内,邪不可为”。

详细文本> & gt& gt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乾县的民间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之前,也就是腊月初八左右,乾县家家户户都会晒豆腐,民间称之为“腊八豆腐”。

详细文本> & gt& gt

翡翠碧玉腊八蒜

腌制腊八蒜是中国北方的习俗,尤其是北方。顾名思义,大蒜是在腊月初八酿造的。其实材料很简单,就是醋和蒜瓣。方法也极其简单。把剥好的蒜瓣放在可以密封的容器里,比如罐子或者瓶子,然后倒入醋,封好口,放在冷的地方。慢慢的,醋泡过的大蒜会变绿。最后会全身变绿,像翡翠碧玉。

详细文本> & gt& gt

煮“五豆”

有些地方腊八粥不叫“腊八粥”,而叫“五豆”。有些是腊八节做的,有些是腊月初五做的。有些“雀头”也是用面粉和大米、豆类(五种豆)一起煮的。据说腊八人吃“麻雀头”,麻雀头疼,来年不会危害庄稼。这种煮出来的“五豆”,不仅是为了吃,也是为了给亲戚邻居吃。每天加热,和食物一起吃,直到腊月二十三,象征着已经一年多了。

详细文本> & gt& gt

喧闹的腊八

曾几何时,一到冬天,北方一些农村就进入了农闲季节。所以腊月刚过,各村锣鼓齐鸣,俗称“闹腊八”;在《腊八》之后,还演奏了锣鼓,也叫《闹年》。饮食方面,人们讲究的是肉末面,而不是腊八粥。因为以前当地农村大部分人生活贫困,吃的小麦面粉有限,日常油水更少。大人小孩都盼着腊八的清晨,吃了一顿肉末面充饥。至于煮腊八粥,要想煮出好吃的,食材是买不起的。如果只煮豆类等杂粮,平日吃腻了。所以,只有煮“五豆”才应该因势利导,最重要的是吃肉末面。

拉巴崇拜冰

腊八拜冰的习俗在一些地方很流行。腊月初七晚上,家家都要给孩子“冻冰”。在一碗清水中,人们放上用胡萝卜和白萝卜雕成的各种花,把香菜当绿叶放在室外的窗台上。第二天一早,如果碗里的冰结冰了,就预示着来年小麦丰收。然后把冰块从碗里倒出来。它们五颜六色,晶莹剔透,美不胜收。孩子们每人一块,边玩边吸。据说,清晨,一些农民一起床就去河边、池塘边结冰,把冰倒回自己的地里或粪堆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劳动人民丰收的美好愿望。

腊八粥的做法

材料:糯米1杯,红小豆100克,葡萄干,花生,莲子,红枣,桂圆干,松子各50克,糖300克。

做法:1,糯米洗净浸泡一晚,红豆洗净浸泡4小时左右。

2.将赤小豆、莲子、花生仁放入内锅,加入6杯烟叶水,移入电锅,外锅加入1杯水,蒸至开关跳开;加入糯米,外锅加入1杯水,继续蒸至开关跳开;加入红枣、桂圆干,外锅加热半杯水,继续蒸至开关跳开,再加入松子、葡萄干、糖各3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