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个体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经验,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阶段

刚接触高中生物的学生,对神秘的微观世界、千变万化的生物现象、生物高科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这种好奇心能够转化为求知欲,就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他们的求知欲。

比如,在讲光合作用的时候,作者让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制作叶子的照片。学生们立刻产生了兴趣,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老师指导学生将自己照片的底片固定在花盆中植物(如天竺葵)的嫩叶上,让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过了两三天,把带底片的叶子摘下来,去掉底片,放在水煮的酒精里。你会看到什么?学生将会看到绿色素从叶子中溶解出来。老师问:“这是什么意思?”通过讨论,我们得出结论:色素溶于酒精。然后把褪色的叶子拿出来,去掉浮色,放在保温箱里,滴上碘酒溶液,很快就能看到叶子上出现照片。请学生思考原因。学生快速看书,寻求答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和积极发言,找到了答案。原来底片每一部分的黑白深浅不一,接受的光线也不一样,所以或多或少都有淀粉和碘的染色,于是就有了人像。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学习光合作用的知识,求知欲大大激发。

(2)感知阶段

课本是系统的书本知识和别人的实践经验。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或相关感性知识来理解书本知识。也就是说,在建构新知识时,要与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有效的迁移。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本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比如,在谈到植物对水的吸收和利用时,作者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植物是如何喝水的?为什么大树下乘凉好?为什么移植树木要去掉一些枝叶?渗透原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带着这些问题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快速感知教材,培养发散思维。

(3)理解阶段

如果教师总是自己讲教材,用自己的理解统一学生,影响学生,不仅会使课堂变得枯燥,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很难从学生身上学到东西,不利于教学相长。相反,如果能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会对学生的创新印象深刻,也会在学生的启发下,在教学中有新的体验,激发自己的教学热情。比如,作者在研究生物的基本特征时提出,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也有很多非生物,但你知道它们的本质区别吗?你能很好地区分它们吗?为什么向日葵总是跟着太阳走?为什么含羞草一碰就害羞的闭上?一颗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一只竹节虫会长得像竹节一样,一只毛毛虫会有毒毛,一只变色龙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皮毛。为什么?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不仅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学相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巩固阶段

有些老师认为巩固知识是学生自己的事,老师只有监督检查的责任,其实不然。教师认真总结、整理知识,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活动,有助于学生把知识梳理清楚,记忆好。

在生物教学中,笔者尝试用一般记忆法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效果很好。广义记忆法是根据意义记忆法的原理,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的记忆内容进行概括,将更多的记忆内容概括成若干个单词或词(简称关键词),对关键词进行记忆。当识别或再现时,记忆内容与关键词相关联。最好给学生布置总结记忆的任务,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加工和总结,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比如,一个学生在记忆生物世界和非生物世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时,用“你中有我”概括统一性,用“你比我多”概括差异性。再比如,在巩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四个时期的特征时,编了一首诗来记忆和理解(膜核逐渐消失成两个体,赤道顺序形状数清晰,两极点裂数增多,两个消失成两个新壁)。

(5)申请阶段

生物教学中知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训练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通过学生在解题中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达到培养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目的。比如,作者在学习了“三种营养素的代谢”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两天什么都不喝,吃干粮还尿尿?这个问题虽然不是很优雅,但是因为结合了现实生活,所以很贴切,很真实,同时也巩固了这部分知识。

(6)大师阶段

如果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考试和测试时总是追求记忆和标准答案,学生只会看透考试,厌倦考试,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你让学生去思考,教他们去发现,他们自然会开心,会渴望考试。现在的高考题也在逐渐体现这一点。

参考资料:

[1]吕崇美。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07,(8)。

[2]黄玉兰。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7,(2)。

[3]戴晓婷。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执行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