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能延长寿命还是缩短寿命?

有很多干了一辈子的农民,也有很多每天静坐的和尚。所以,长寿之道在于运动还是休息?

大象在野外能活200年,动物园里的大象能活不到80年;兔子能活15年,而兔子只能活4到5年。可见野生动物经常跑来跑去,运动得好,所以活得久。像动物一样,经常做适当运动的人身体强壮,少生病,寿命长。鲁《春秋》说得好:“流水不腐,亲人不腐……”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得更清楚:“生命在于运动”。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对人体健康有益。剧烈运动往往会破坏人体内外的生理平衡,加速某些器官的磨损和某些生理功能的失衡,导致人体生命进程缩短,早衰早逝。据报道,国外一家保险公司曾对5000名运动员做过健康监测。结果显示,许多运动员在50岁时就患有心脏病。大多数人的寿命都不如普通人,根本原因在于剧烈过度的运动。

相反,有很多人一辈子很少做剧烈运动,比如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科学家,活到八九十岁。自古以来,大部分和尚道士都健康长寿,这与他们经常打坐不无关系。在动物界,被视为长寿象征的龟和鹤从不做剧烈运动。它们都是不活跃的动物。可见,休息也可以长寿。

但是,休息不能简单理解为不运动。所谓“静”,应该理解为“养心”。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要求人们“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孜孜不倦”,明显主张生命在于养心养性。古人云:“把心藏在里面,怎能不生病?”其含义也是强调养心,而不是要求人们不运动。这种“静”是广义的,是相对于“动”而言的,只是要求人在“动”的基础上适当休息。其实谁都不能缺少运动。没有体力活动,组织器官就会衰退,工作能力下降,抗病能力减弱,身体出现各种症状。国外有人做过实验。卧床20天后,健康的年轻人心脏功能下降70%,血压下降到危险水平,肌肉力量极度下降,仿佛得了一场大病。

总之,保健的“静态”和“动态”是对立统一的,不应该完全割裂开来。静态与动态并重,不可偏废。俗话说“心要静,身要动。”

关于医疗保健的每一种说法都有特定的前提和适应对象。比如现在流行外国人晨跑,我们很多人也跟着跑,很多人尝到了甜头。但也有人一大早起来,空腹快跑,大汗淋漓,突然晕倒,甚至休克死亡。发生了这样的悲剧,我们不能假设晨跑一定会伤人性命。因为正常情况下,晨跑对身体有好处。但是,当你早上空腹运动时,热量的主要来源还是靠脂肪分解。此时血液中的脂肪酸会明显增加,可能会损伤心肌和血管。如果跑者有隐性冠心病或动脉硬化,可能会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把休息当成运动,如果不结合适当的运动,一味的练静态功,也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骨质疏松。这种变化在老年人身上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的骨代谢一般会趋于下降。

而要想通过运动达到保健的目的,关键在于掌握一个“度”。“适度”合理运动是有科学依据的,可以采用“规律运动”的方法:每周运动三次,每次20 ~ 30分钟,散步、慢跑、游泳、球类运动、太极拳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要遵循“适量运动”的方法,以运动中或运动后的脉搏数1分钟为基准。因为年龄和体质不同,理想运动后的脉搏波动也不同。一般220减去年龄就是最高脉搏数,剧烈运动不要超过这个限度。以最大脉搏数乘以60%作为理想运动脉搏数的下限,体弱者和老年人不适合剧烈运动,应取下限;如果脉搏数低于下限,说明运动量太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可以加大运动量。理想脉冲数的上限是最高脉冲数乘以85%。如果一般人达到或超过上限,就要减少运动量。这样的适度运动,动静结合,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