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张志聪学习《伤寒论》(7)
本文以七项点出寒热表里,阐释寒热真假,首次体现辨证方法,清晰分析寒热现象和本质,指导医者不要被假象所误导,要分清寒热的真假本质。
“病人很热”是表面现象。病人一般是指生病的人,而不仅仅是伤寒或中风的人。“逆欲得衣者”是真寒内的本质,此处用“逆”字表示证候异常。“被热”,如果真的热,你会怕热,不想去拿衣服。既然“热”和“要衣服”说明“热”是一个伪现象。于是得出“热在皮,寒在骨髓”的结论。这里的“皮”是指浅表层,“骨髓”是指深指。程无忌说:“皮相浅,骨髓深;皮之不言,髓之不言。”“冷的不想靠近衣服的人”和以前一样,是真热假冷。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热自发;阴弱,汗出。对于恶寒加重、间歇性恶风、发热呕吐者,以桂枝汤为主治疗。(12)
本文在第三篇的基础上,阐述了脉象的病机,并补上了孙中风的具体症状,进而给出了治疗的方子。
“太阳中风”是指太阳经络中风的证候,“阳浮阴弱”是指脉象,阴阳是指盛衰,阳浮阴弱是对浮缓脉象的具体描述。“阳浮,热自发;阴虚自汗”,就是通过脉象来分析发热自汗的病机。“因未央患风邪,卫强、卫强‘热而自发’;尹莹不受邪影响,但与邪未央不平衡,不能为未央保卫内政。此外,未央受风,感冒为阳邪,其性疏泄,故“自汗”。这里用两个字“子”来说明发热自汗的必然性,明确了太阳中风的主要症状是发热自汗。这三个形容词描述了恶寒、恶风、恶风、恶风发热的特征和程度。其中恶寒恶风是相互的词,“恶风”是怕冷的样子,“恶风”描述的是恶风的程度,就像被冷水淋了一样。“毛”字的原意是小鸡怕冷,钻进妈妈的翅膀里取暖。在这里,病人的体热被描述为被厚厚的罩子罩住的热。“吐鼻干呕”是感冒的扰乱,影响肺胃,使肺气不利,引起鼻塞声,感冒的胃燥,胃气不上而干呕。干呕无声,但太阳中风引起的呕吐以呕吐为主,甚至呕吐响亮,呕量很少,或干呕无声;也有心烦意乱,想呕吐的,所以仲景用“干呕”这个词来概括。
“桂枝汤主治”,用桂枝汤舒筋祛风。在《伤寒论》中,凡用“主”字者,意谓审证无庸置疑,方证相符,可以大胆使用;或者鞘对了,证就对了。
画
画
桂枝汤
桂枝(去皮)、赤芍、甘草(炒)、生姜(切)、大枣(碎)十二枚。
上五味。取七升水,小火煮三升,去我,温度适宜取一升。服用一段时间后,喝一升多的热粥,有助于药物。温暖回复一会儿,全身上下,微微像出汗就好,不能使水流动,病就不除了。如果出一剂汗就生病了,停了再吃,不一定非要全做;不流汗,就遵守以前的规律;我不出汗,吃了以后会少。其间我会服用半天,做三次。如果你病得很重,服用一天一夜,每周观察一次。吃一剂,还有症状的会吃更多。如果不能出汗,就吃两三剂。禁止凉、粘、肉、辣、酒、芝士、臭、恶心。
画
桂枝汤是通过调和营卫来缓解肌肉出汗的方剂。桂枝温心为王,以生姜温胃阳,舒筋祛风,发汗清热;芍药酸寒为臣,大枣甘平,酸甘化阴,调和营卫,益阴止汗;甘草。是一种调和各种药物的药物。加工后具有补中益气、扶正祛邪、调和表里的功效。这五味药都是生活中的调味品,有健脾胃的作用。本方寒热兼温凉,表里兼顾,阴阳双益。出汗虽不会引起阳死之惧,但不偏不倚,无弊。所以柯钦说:“这是仲景的组里最好的。”
在《伤寒论》中,桂枝汤并非单独用于治疗太阳中风之证,它可用于治疗所有营卫不和的病例,症见发热、出汗、恶风、脉慢。再如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都是桂枝汤的加减方。这些加减方药也有加减,如桂枝甘草古龙牡蛎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等。,说明桂枝汤为该组之首,具有平复内因,促进外因的作用,在调和气血、营卫、阴阳、表里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仲景对处方的调整、煎药方法、服药后的禁忌症做了详细透彻的介绍。药方中的五味药,将桂枝、芍药、炙甘草三味药锉成碎末,然后用七升水小火煮三升,然后捞出,晾至寒温适中,取一升。服下草药后,喝一升热粥。这是用热粥帮助药物发挥作用。然后盖上被子一个小时左右,全身微微出汗。出汗越多越好。不要让病人汗如雨下,也就是不要大汗淋漓。如果你出汗太多,你会生病的。如果出了一次汗就好了,就不要吃剩下的药了。没必要全拿走。如果服了一次不出汗,就按前面的方法服第二升;别出汗,待一会儿,大概半天,再喝第三次,也就是一剂三升全部喝完。如果病情严重,白天晚上都要服用,24小时观察病人。服完一剂,也就是三次* * *三升,症状还在,再按之前的方法服用;如果不是一直出汗,就连服两三剂。禁止凉的、粘的(油腻的)、多肉的面、五香、酒、奶酪、臭的、恶心的。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多汗恶风是桂枝汤的主要症状。(13)
本条不与12条重复,但扩大了桂枝汤的适用范围。太阳病是一种表浅疾病,不限于太阳中风。只要是杂病有头痛、发热、出汗、恶风,都可以用桂枝汤治疗。而且头痛、发热、出汗、恶风有1、2、12条之和。出汗是辨证的关键。未说的脉是省字,脉要浮缓。
原文:太阳病,强项,止汗恶风,桂枝加葛根汤为主治。(14)
本文为桂枝汤兼证,也有湘贝强图证。
强,读Jiang或Qiang。图字是象形字,读作shū,意思是雏鸟羽毛不丰,不会飞,只是引路,不能东张西望;再比如小鸡怕冷,头弯着伸着发出的声音。这是对症状的生动描述,道出了太阳中风严重,感冒伤太阳经络,使太阳经络通畅,太阳津液受风邪伤害的病理机制。葛根可配合桂枝汤解表祛风,养津通络,舒筋解表,舒经活络。
在本文中,“反”这个词被用来创造一个新的面孔。因为经络不通一般是由于寒邪郁结所致,本文则是由于感冒之燥伤津液,不能润泽经络所致,所以用“反”字来表示异常的病机。
"
桂枝加葛根汤
葛根、桂枝(去皮)、芍药、甘草(炒)、生姜(切)、大枣(碎)、麻黄。
七味,一桶水,先煮麻黄葛根,减两升,去沫,把药都放进去,煮三升,去我,取一升温,盖微如汗,不用啜粥,其余如桂枝法。
"
“江”这个词被古人忽略了。刘渡舟教授找到日本山田正真的《伤寒论集成》:“‘江’字训为契;‘兴趣’这个词到此为止。在服药方式上,病了一剂不停药,没治好就吃两三剂。这就是所谓的喘息。”
这个方子应该是桂枝汤加葛根不加麻黄的原方。《伤寒论》是一部有战火残迹的书,难免有错。下面是林译等人校对该书时的一段笔记来说明这个问题。陈毅等人欲按:“仲景之论,桂枝用于太阳中风自汗,麻黄用于伤寒不汗。今天证明云无汗阴风,与此方相同,也用麻黄。此云桂枝葛根汤,可加桂枝。”于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这个方子里没有麻黄,出了恶风出汗也不应该用麻黄发汗。麻黄可能是复制的延伸。再者,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是一边两个,不合理,肯定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