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史

药食同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起源。

早在公元前21世纪,人工酿酒就开始出现了。酒能行气活血,既是饮料,也是治病。伊尹在商代擅长烹饪,煲汤,造汤药。早在周朝,医生分为“食医、病医、选医、兽医”四类,“营养医”(食医)的专业开始出现。

《内经》是中国第一部中医经典,包含“糯米半夏”、“四乌贼骨一陆如丸”等十三个方剂。《伤寒论》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朱富汤”也是食疗偏方。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用蒜泥加醋治疗重症蛔虫呕吐,是食疗救急的一例记录。

晋代葛洪在他的《肘后》中记载海藻酒用于治疗胆囊(甲状腺肿),猪胰腺用于治疗糖尿病。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足千金方》中有一卷《食疗》,是现存最早的中医食疗专著。其中记载脚气是由于多吃精米引起的,并提出用吃米皮、用糙米煮粥的方法进行防治。到了唐代,孟鄂收集了265,438+04种食用药物,编撰了一部食疗专著《滋补方子》,后由弟弟张鼎修订,定名为《食疗本草》。这本书不仅是我的第一部食疗专著,也是一部极具临床价值的方子集。

宋代用饮食治疗疾病非常普遍。朝廷编撰的《太平盛辉方》记载了28种疾病的食疗方法。《圣济总录》一书有专门的食疗课程,三卷三十篇。葛克久写的《十药神书》中记载有治疗痨痨的偏方,确实有很好的效果。陈至的《养老全书》包含162个治疗方剂,是一部专门论述老年病食疗保健的专著。

金元四大宗师之一的李车渊写了一本关于脾胃的书,强调食疗的重要性。元代御厨胡思慧所著《饮食记》,对当时各种小吃、菜肴的配料、烹调方法作了详细的阐述,对饮食卫生、营养疗法、食物中毒的防治也有描述。比如指出饭后漱口、睡前刷牙比早上起床好,记录了孕期和哺乳期母亲的饮食禁忌。它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食品卫生和食疗专著,也是一部很有价值的食谱。

明初饥荒时选用465,438+04种植物食用,是一部药食两用的植物学专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有1892种药物,其中很多是食物。清代食疗著作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