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家的虚无之道?
庄周及其后期研究文集。庄周(约公元前369-286年),宋(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同为漆园官员。文启贤,被聘为相,楚威王不在,穷其一生。命行动,略见《史记·老·费列传》。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有五十二篇。今天有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都是郭象的笔记。内篇的思想、结构、写法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己写的。《外杂篇》都是后学之作,甚至分属于其他学派的个别章节,思想观点和内部文章差异很多。比如哲学上,不仅有唯心主义的虚无,还有一些物质性和唯物主义;政治上,有时主张绝对无为,有时主张上面无为,下面有为;在人生态度上,他时而宣扬混世,时而主张避世;在人生观上,他时而崇尚情欲,时而崇尚放纵;在对待其他学校的态度上,有时坚持混一样,有时针锋相对。这些差异反映了战国中期至秦汉时期社会变革形势下道家学派的发展与分化,也反映了各学派之间的相互渗透。但从整体上看,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的循环论、认知的不可知论、无为的政治主张和虚无主义的人生哲学构成了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同时,书中也有很多辩证的因素,尤其是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和批判,不遗余力,非常深刻。
关于庄子思想的起源,司马迁指出:“其起源归于《老子》之言,《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在书中,有许多对儒家、墨家等当时显学的批评,表现出犬儒主义的精神。
《庄子》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虽然想详细阐述形而上的天道,但由于“以天下为乌云,不能与庄羽对话”,所以“以言为漫言,以言为真,尽可能广用寓言”(天下),尤其是用大量寓言来描绘抽象的、雾蒙蒙的天道,仿佛天道是可感的。其他书也用寓言,但大多引自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庄子》中的“寓言十九”大多是作者编造的。其他书里的寓言大多是短篇小说,插入讨论是为了比喻或论证;而《庄子》中的一些寓言展开成文章,把作者的评论放到故事人物的口中。如《盗足》、《秋水》、《说剑》,都是“人之名,相之语,寄语于人”(刘向《别录》)。这些类似于短篇小说的寓言,虚构人物和故事线,有动作和对话,也有人物肖像和表情,与《墨子》《孟子》中一些基于记载的会话语录有很大不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有意识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的开端。作者在塑造形象时,善于细节描写事物。比如大鹏的怒飞(快乐旅行)、鲵鱼的奋勇(外物)、的志得意满(被)、山的心灵手巧(许武贵)都历历在目;李风的作品热情洋溢(《吴起论》),黄帝的《咸池乐》声情并茂(《田芸》),都是充满情感的;巧手识牛(养生大师)、伯乐理马(马蹄)、扛跛肩(盛达)、庄弹鹊(山树)、画全史(田子芳)、元仙巨鹿(让王)都是惟妙惟肖。至于射山之神(《逍遥游》)、隐居而坐的南齐(《万物之论》)、能破季盐访运之壶(《英皇》)、射危之人(《田子芳》),这些荒诞的形象,也可以根据描写看出来。总之,空间、河海、鸟兽、音乐、云彩、人物肖像、心理、人物言行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史记·老非传》),极大地开拓了艺术境界。
庄子还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结构著称。“用荒唐的话,荒唐的话,无端崖的话,他们不狂妄,也不奇怪。.....虽然他的书很帅,甚至没有恶意;虽然他的文字参差不齐,令人印象深刻(《人间》)。这是作者写作特点的自白。虚怀若谷,心胸宽广,无拘无束,气势磅礴,幽默怪异。大鹏展翅万里,北海空灵如谷(秋水),夺足传神(夺足),庄周化蝶(万物之论)。这些都表明作者并没有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再现生活,而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写意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写作的构思上,是开放的,也是封闭的,没有转移的痕迹。文学思维跳跃,散乱打结,开合无端,迷惑读者。就像刘熙载说的,“文笔之美,在于会飞。庄子的话是‘怒飞’。现在你看他的文字,你会无缘无故的来来去去,你几乎获得了飞翔的机会。”(《艺术与文学大纲》)
充满抒情性,也是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作者在描写道家的理想人物或进行评论时,一定是满腔热情的。如“观音,老聃,古之世界浩瀚而真实!”(《人间》)但对于昏君、伪君、名利,他们如恶如仇,往往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揭露。他敢说“窃钩者受罚,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者。”故称“曾与史之行,杨与莫之口”,“世之圣法”(《余》)。曹尚官求被视为痔疮(列御口),惠施独相被比喻为腐鼠(秋水)。爱或恨,赞美或贬低,笑和诅咒,穿透。《庄子》风格的千变万化,总是离不开作者的自我表现。橡树、鱼、蝴蝶、渔夫、野马、海龟等。都具有庄周的性格,反映了庄周的某种精神状态。所以虽然是理论文章,但是读起来感觉魅力无穷。其中《马蹄铁》和《夹克衫》可视为抒情小品。此外,词汇之丰富,句式之灵活,构思之巧妙,用韵之多,比喻之好,也是当代作家所不及的。所以鲁迅认为:“他的文笔是汪洋的风格,仪态万方。周后期哲学家的作品不可能是第一个。”(《中国文学史大纲》)
庄子对文学影响很大。自宋玉、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大作家几乎都受其影响。在思想上,还是采取愤世嫉俗的态度,不与统治者为伍;还是随它去吧的悲观和自嘲。对于《庄子》的艺术,要么赞叹,要么模仿,要么取材于此,化为自己的意志。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从庄子那里吸取了大量的营养。
在《庄子》中,列玉口和山姆都明确表示庄周有弟子,但他们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庄子学派的痕迹在《管子·心经》、《韩非子·大道》、《阳泉》中都能找到,尤其是在《鲁春秋》、《淮南子》的许多篇章中。似乎在楚秦地区,其学颇为盛行。秦朝专门搞法治,汉朝只推崇儒家,所以对《庄子》这本书不是很推崇。这本书自三国时言和、阮籍、嵇康问世以来一直很受欢迎。陈寿《三国志》、《舒威》、《曹植》讲老庄之言,《王参传》讲阮籍以庄周为典范,嵇康《老庄之言》说,“于是崔、项修、郭襄、司马彪等人纷纷效仿,风俗亦动”(《洪早年学录》)。隋唐时期,庄周被尊为“南国真人”,庄子被奉为“南国真经”,注释庄之风渐盛。程著《南华真经注》以训诂为主。后来又有宋代褚伯秀的《南国真经义海编》、明代焦的《庄子翼》、清代郭庆范的《庄子集》和的《庄子集》,都是不同时期的《庄子注》代表作。
郭象的《庄子注》是现存最早的注。敦煌唐抄本除部分章节保存外,以虚谷一系抄宋版为好。中华书局出版的郭庆范《庄子集解》由王小语校勘,以应松本为底本,吸收了唐抄本的优点,是目前较为完整的一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