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端午节手抄报内容大全
一、四年级端午节手抄报内容:端午节古诗
1,端午节唐文秀
节日分端午节,据传是屈原。
楚江之空我能笑,直洗不了。
2.端午节
石页
仙门的水就会顺着瓦沟流下去。
其中,有挂香客、西城南北楼。
旗翻稻花,梅子涩。
雨夜无声,绯红纱蒙先走。
3.七律端午节
唐寅范遥
少年逢年过节更深情,但年纪大了,就会感到悲伤;
没用,但是祈求酒和酒就好了。
鬓角日添白头,石榴年年放艳;
几千年的圣贤愚人都是瞬间的,几个人在几个名字里迷失了。
4、“五丝”
唐初朝阳
越是传播楚俗的人,越是砍竹争丝。
水底深歇,日中恭喜。
质量上乘,马比纪漂亮。
锦绣新段,小羊眠旧诗。
但是夸端午节,谁推荐的屈原庙?
酒至,汨罗远。
5.“中午给衣服”
唐·杜甫
端午节,皇帝赐珍贵的宫廷服装,恩宠加身。
香丝纺成细葛藤,柔风吹来,白如新雪。
既然天是湿的,天热了就晴了。
宫里衣服的长短全都与头脑结合在一起,我将终生背负皇帝的款待。
6.端午节
唐·李隆基
端午在仲夏,天晴时更长。
盐梅一直作为鼎,传唱至今。
古人留下物的痕迹,岁月悠悠。
当轩知繁花似锦,对水有清香之感。
亿万兆年共住,诸侯永盛。
忠诚,如果不被取代,会使方堃后来居上。
7、《端午三堂宴》。
唐·李隆基
五月象征天数,五音夏君。
传过去五天,万物称神。
穴位枕接气场,灯丝续命。
四季花巧争,九个饺子争新奇。
方殿临中华节,圆宫宴雅臣。
入行字很重,一言难尽,有六层意思。
股骨和肱骨好脚吟,凤凰也可以淳。
8.“跨越种族的诗歌”
唐·赵露
西施看着客栈门前的发动机,对端午节想了很久。
鼓动时,雷声微弱,雪微于兽头。
奔腾的海浪突出了人们的注意力,跳跃的海浪竞争着鸟儿飞回来。
龙刚不相信我,所以他赢得了冠军。
9.“龙舟节”
文天祥
当时忠义热血落浪,千古京族祭汨罗。
风雨无处不在,草木如梦,故国如此苍老。
10,端午节
雷
种族千年深悲,忠魂去了可归。
国亡于今日,世间只剩离骚。
浣溪沙11
宋寿司
淡淡的汗水微微渗透了的万。明代端午沐浴香兰。
清川满香。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字斜挂绿云。
美女相约千年。
12,“中午给衣服”
唐·杜甫
端午节,皇帝赐珍贵的宫廷服装,恩宠加身。
香丝纺成细葛藤,柔风吹来,白如新雪。
来自天堂,雨露,只是在炎热中,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里衣服的长短全都与头脑结合在一起,我将终生背负皇帝的款待。
13,七律端午节
老舍
端午节风雨满堂,村里的孩子还穿着旧衣服;
相邀携帽,敢为泥深爱草堂;
有骨肉相联没钱买酒卖品的客人;
那时候的鱼三尺,没有今天的豆子好吃。
14,“端午节”
明北琼
风雨终有太阳,
汨罗精神无处挂。
海榴莲发应微笑,
没有酒,就一个人醒来。
15,界岭门端阳
李晴京山
樱桃桑葚和菖蒲,再买一壶雄黄酒。
门外挂着黄纸,却怀疑账户主人怕了符咒。
24年级端午节手抄报内容:各地端午节特色
福建及福建其他地区的端午节习俗主要有煮粽子洗身、抽黄烟、送鱼、跳舞、赛龙舟、扎五色丝线、泡兰草、采药当下午茶、祭祖、水上捉鸭、吃桃、粽子、炸桩、吃碗平安燕。福州赛龙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928-935),福建王提倡“赛龙舟”。福州端午节是个老习俗,所以媳妇给公婆送寿衣、鞋袜、粽子、扇子。建阳县以5日为晒药胶囊的药王日,人们都在这一天制作酱料。上杭县端午节时,用芦苇绑船,在水边做龙形戏,叫赛龙舟。仙游县端午赛龙舟后,在虎啸滩献纸,纪念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此溺水。邵武夫端午节前,妇女用绛纱作囊。五色绒作胜面,彩线扎簪。少女倒挂在背上,被称为“窦娘”。
江苏省
苏州是端午节的发源地。除了划龙舟,江苏的端午节习俗还包括粽子、雄黄酒和黄武宴,而节日装饰品包括五毒地图、菖蒲和艾叶的图片、钟馗雕像、缠在手臂上的彩色线条、丝线饺子、五毒衣服和香囊。在江南,还有一种独特的驱毒避邪习俗——消除红口白舌;堂内悬挂钟馗、关帝画像,像前面供瓶,插菖蒲、艾叶,门户左右插用红纸包裹的菖蒲、艾叶;用红纸写下下面的话,贴在门外,都是辟邪的意思。仪征县有句俗话“当裤子,买黄鱼”。南京端午节,各家用一箱清水,加一点雄黄和鹅眼钱。全家人都用这种水洗眼,叫做“破火眼”。据说可以保护他们一年不患眼疾。晚上武进有龙舟表演。晚上,龙舟周围挂着小灯笼比赛,还有笛子和鼓和谐地歌唱。嘉定县端午节,无论贫富,都要买石锅鱼(俗称鳜鱼)做菜。
广东
广东庆祝端午节的历史悠久,广州采龙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汉时期。南汉皇后公刘(958-971在位)当年在广州西部疏浚“俞晔池”,每年农历端午节举行赛龙舟。顺德、中山、东莞的龙舟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广东端午节的习俗很多,主要有挑龙舟、吃粽子、插艾草、画龙点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灾、中午喝水、插艾草、抱龙舟、吃龙舟饭、聚午宴、放飞纸鸢、洗草药水、泡龙舟水。
海南
海南的端午节,除了包粽子、吃粽子,还有洗龙舟水、赛龙舟、除五毒、祭祖等传统习俗。《崖州志》记载“五月端午,保平有龙舟赛。为教宗,祭祖,以反哺遗志。还采集了芦花、药草、艾草,泡在水里给诸神沐浴。还是折门防疫情。那一天,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出去观看比赛。小朋友放风筝各种各样,角度高。罗乐赶养李富李三聚集千人,互相厮杀,称之为斗风筝,虽然政府不能禁止。”可见,利古里亚地区的人们在端午节前后都有非常丰富的庆祝活动。
广西
广西端午节民俗活动主要有舞龙、舞狮、腰鼓等民俗文化表演。在广西南部,如宁明、崇左、龙州等地,端午节要包凉棕,称为“灰水粽子”。包粽子前,把山上的苦楝树等树木的一些枝叶剪下来,在太阳下半干的时候堆在平地上,然后把灰放在竹制容器里,用清水过滤。最后用过滤后的棕水浸泡准备好的糯米。糯米经过浸泡后会在原有的香气中透露出一种特有的草木灰的香味,包好的汤圆煮熟后多为淡黄色或棕黄色。
浙江省
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习俗多样的特殊节日。一般来说,祭祖、赛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天珠、戴红花、挂菖蒲和艾叶、扎彩丝、喝雄黄酒、吃黄武、穿香包、采药是常见的习俗。此外,金华的武义、衢州等地有端午节吃大蒜的习俗。金华地区端午节,仍有嫁女为父母“担端午”的习俗。女儿准备一担粽子,每五个粽子扎成一小捆,扎两小捆作为给父母的礼物。同时还有猪肉等附带礼品。各地风俗的内容或细节是有差异的。宁波的“端午熊”主要是鱼鹅酒等。,装在篮子里,从四色到十二色不等;亲戚之间也互相喂饭,称为“送节”。
江西
江西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艾草、艾叶、做豆娘(头饰的一种)、织彩绳、戴香囊、画额头、穿彩绳、赛龙舟等习俗。江西建昌府中午用草药水洗澡防疥疮,新昌县用雄黄朱砂酒喝,称为“开眼”。
安徽省
安徽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踩百草、回娘家、赛龙舟、城里包粽子、做农家饼、插香蒲挂艾叶、喝雄黄酒、挂香囊、穿彩丝粽子、打百草等。打百草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考草名,用路边草名来回答对方。一个是考验草的韧性,以韧性取胜。端午节,城里人一般吃粽子,农村人吃“大叶饼”。
湖南
湖南汨罗江沿岸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办家宴、吃粽子、艾条挂菖蒲、喝雄黄酒、赛龙舟、观龙舟、回父母家、告别端午等,以及其他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习俗,如歌功颂德、龙舟下水、龙头红、拜庙等。湖南省岳州市政府认为这场比赛是一场灾难和疾病。又叫“送瘟疫”,当草船来洪水。
云南省
云南端午节的习俗有迎神、献币、初祭、亚祭、饮福收礼、观流星(送神)。还有穿汉服、读诗、表演越剧、射礼等节目。云南普洱当地人端午节不吃粽子,吃药根。
四川省
端午节是一种习俗。大多数四川人吃粽子、咸蛋和苋菜。四川石柱有“端午出门”的习俗。四个人用两根竹竿抬起铺着红地毯的宽大的桌子。地毯上,一个骑着老虎的道士用竹签编织,敲锣打鼓,在街上游荡。古时候,川西有端午节“打梅”的习俗。那一天,成都人都买了李子,在城东南角的城楼上抛来抛去,吸引了数万名观众;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于投李与外国传教士之间突发冲突,这一习俗停止。乐山、新津等地也在端午节期间举办盛大的商品展销会。
贵州(省)
“游遍百病”是贵州端午节的一个流行习俗。在端午节,男女老少经常穿上新衣服在野外玩耍。中午1点左右,路上的山上或树上挤满了捧着花花草草的人;晚上回家煮花草洗澡叫“游百病”“洗百病”老人认为端午节不出去游百病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都不会有好运。
湖北省
湖北的传统习俗包括在端午节贴对联,在门口挂艾叶和菖蒲,包粽子,煮咸蛋,泡雄黄酒。湖北秭归是屈原的故乡。端午节的习俗有独特的形式,许多传统习俗都与祭祀屈原有关。秭归每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第一个端午节,五月十五是大端午节,五月二十五是最后一个端午节。
山东(省)
山东端午节习俗:采药、五彩线、剪纸、拉露水。端午节当天,山东各地一般在门口插艾叶,胶东部分地区也插桃枝。在山东邹平县的端午节期间,每个人都早起喝一杯。据说可以避邪。日照市端午给孩子缠七色线,要穿到节后第一场雨,才解开扔到雨里。临清县的端午节,七岁以下的男孩戴护身符(麦子稗子做的项链),女孩戴石榴花,还会穿母亲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笔触画了五种毒虫,表示被屈原的墨汁杀死。在端午节的早晨,即墨用露水洗脸。
甘肃
在甘肃,人们在端午节采摘新鲜玫瑰,用蜂蜜腌制后食用。有的地方粉丝是蒸的。面扇是用面团做成的扇形面食。它有五层,胡椒撒在中间。据说是从端午节控扇、卖扇、赠扇的习俗演变而来。静宁地区端午节采摘玫瑰,以蜂蜜腌制为主。镇沅县在端午节时向新婚夫妇赠送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孩子们邀请父亲、兄弟宴请老师,称为“赏月节”。在张喜安县的端午节,牧童祭拜山神,积薪山,在鸡叫之前焚烧,俗称“烧山”。
山西
喝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其起源类似于吃粽子,主要用于防病解毒。节日期间,大人不仅要喝雄黄酒,还要在七窍上抹一点;孩子不喝酒,母亲却要把筷子蘸酒,对着孩子的耳朵和鼻子,这是代代相传的。在山西解州的端午节,男女佩戴艾叶,这被称为“驱除疾病”,而年幼的孩子则在脖子上佩戴数百根绳索。据说这是“为屈原绑龙”。在山西南部,一些粽子用五色线捆扎。它的目的是辟邪。怀仁县的端午节也叫“祝门”。在定襄县的端午节,用小麦面粉制成的蒸饺被称为“白团子”,与粽子一起互赠。
山西省
陕西的端午节通常从农历四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五日。主要活动有挂五颜六色的缕缕香囊、挂艾草、吃鸡蛋、粽子、油饼、麻花、面条等。,还有安康的龙舟赛。旧时陕西兴安盟过端午节,当地官员带领下属观看比赛,称为“踩石”。兴平县端午,用丝缝一个小角粟,下面缝一个小娃娃,叫“玩娃娃”。潼关县的端午被称为“镇病”,有蒲艾、纸牛贴门。
河北省
河北有些地方端午节禁止打井水,民间传说是为了避井毒。而且端午节还要吃有五种毒虫作为花饰的“五毒糕”,以避开五毒。端午节期间,街头小贩也卖樱桃和桑葚。据说他们端午节吃樱桃和桑葚,但是一年四季都不能误食苍蝇。“五毒饼”,就是用五种毒虫图案装饰的饼,在各个食品店都有卖。滦县让男女公婆在端午节互相送礼。在赵县的端午节,当地政府会在城南举行宴会,邀请城里的文人墨客盛宴赋诗,称为“踩柳”。
河南省
在河南,端午节的早上,家家户户都吃粽子来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包好,晚上煮,早上吃。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里盛产的嫩芦苇叶做的。糯米团子叫粽子,掺小豆的叫小豆团子,掺红枣的叫枣团子。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话煮点鸭蛋鹅蛋。吃完蘸糖的甜粽子,要吃蘸盐的鸡蛋。
东北
在东北的端午节,一大早就折断一些树枝或者买一些艾草,绑上各种颜色的葫芦,挂在门口和窗户上。有些人还会绑上一些小棍子,和葫芦连在一起,可以消除一切疾病。收集的艾草(艾草)放在水里洗脸。孩子的手腕和手上都有“五彩线”,用红、黄、蓝、绿、黑、白的细线拧在一起。脖子上挂着香包,有各种五颜六色的款式。除了吃粽子,还要吃茶叶蛋。
香港和台湾
三四年级端午节手抄报的内容:端午节习俗
1.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代,因楚人不忍与贤臣屈原分离,死于江中,许多人划船追赶相救。他们争先恐后地追赶,直到洞庭湖消失。之后,我会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它。人们用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掉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
第二,端午节吃棕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粽子,又称“角粟”、“筒粽子”。历史悠久,花样繁多。在端午节的早上,家家户户都吃粽子来纪念屈原。一般都是前一天包粽子,晚上煮,早上吃。饺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做的,竹叶在某些地区也有用,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态是三角形,一般以内瓤命名。糯米团子叫粽子,掺小豆的叫小豆团子,掺红枣的叫枣团子,统称糯米团子。枣子饺子谐音“初中”,所以吃的最多,打算读书的孩子可以早点拿冠军。过去,进士们在参加科举考试的那天早上会吃枣饺子。直到现在,在中学和大学的入学考试日的早上,家长们都要为考生做枣子饺子,祝他们上好学校。
第三,佩戴香包
孩子们在端午节佩戴香囊,据说有避邪、驱除瘟疫的意思(古代人们认为自己的病是妖魔鬼怪所致),其实是用于内头的装饰。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绸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绳,做成各种形状的细绳,各种形状,小巧可爱。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年轻的男女也用香包来表达他们深深的爱意。
第四,挂艾草
民间有句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扫庭院,把菖蒲和艾条放在门眉里,挂在堂屋里。菖蒲、艾叶、刘桦、大蒜、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环和装饰品,美丽芬芳,妇女们竞相佩戴以驱邪。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节”。这一天,人们扫院,挂艾叶,挂菖蒲,洒雄黄酒,饮雄黄酒,搅浊,除腐,杀菌,防病。
五、吊钟雕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户户都挂着铃铛和雕像来辟邪。唐开元皇帝在历山讲武后回宫,疟疾肆虐。他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穿着红裆裤,偷着杨贵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庙里跑来跑去。大鬼穿着蓝色的长袍,戴着蓝色的帽子,抓住了那个小孩,挖出他的眼睛,一口吞下。当明朝皇帝问大鬼时,他说:“我姓钟馗,也就是说,我的武艺并不出色。”。我愿意为陛下驱魔。明太祖醒来后,疟疾治好了,于是画家吴道子根据梦中所见,画了一幅钟馗捉鬼的画像,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节时张贴,以驱邪。
六、挂钱包和彩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人以五彩帛缚臂,名为长命帛,一名续命帛,一名令兵战,一名令五色帛,一名令诸索战兵鬼,使人不至得病。”
在中国古代,五色被尊崇,被视为吉祥的颜色。所以在节日的凌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线。绑线时,禁止小孩说话。五色线不能随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据说小孩穿五色线可以避免蛇和蝎子的伤害;扔到河里就是让河水冲走瘟疫和疾病,让孩子平安健康。还有人说,五色丝线可以扔到河里变成龙,带走瘟疫和疾病。
七、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死各种毒物。因此,在端午节期间,陕西人会将雄黄浸泡在酒中,并将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额头、手腕和脚踝上。据说这种做法可以让蚊子、蛇、蝎子、蜈蚣、壁虎、蜘蛛远离身体。
八、吃五毒饼,画五毒图。
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蝎子和壁虎。人们在这一天将五种毒虫印在饼上,如果当天食用,可以避免这些毒虫带来的瘟疫。
五毒地图就是让虫子看到就以为是同类,直接走掉,再也不要靠近这一家。
四四年级端午节手抄报的内容: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节、五月节、五月节、艾节、端午节、午节、午节、夏节。它原本是夏季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和艾叶、熏苍术和白芷、喝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因为如此,解放后端午节被命名为“诗人节”。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是中国最早为人所知的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他开创了“楚辞”的风格和“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
五四年级端午节手抄报的内容:端午节的别称。
1.端午节“段”有“初”的意思,所以“端午”就是“初五”的意思。根据历法,五月是“正午”月份,所以“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了“龙舟节”。《燕京岁时年谱》记载:“初五为五月初五,‘段’字音译亦盖戳。”
2.端阳节
据荆楚历年记载,此时是仲夏,五月是盛夏,其第一个下午是在阳光下爬山的好日子,故称“端阳节”。
3.中秋节
正午属于十二地支,农历五月为正午月。五和五是谐音,五和五是重要的,所以端午节又叫“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又叫“五月节”。
4.端午节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特别是广东非常流行,在那里被称为龙船。它最初是古代越人祭祀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龙舟比赛历史悠久,流传了2000多年。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水上运动娱乐项目,多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船比赛。它传到国外后,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性的比赛。
5.汛期五时。
在上海的一些农村,靠近杭州湾北岸的地区,如奉贤、南汇等地,习惯上称“端午”为“汛期五时”。
6.正午节日
此名来源于阴阳招之数。田汝澄《西湖游记》卷二十明代晁《乐》:“端午为中节,因太阳中午去中天而达午时,午时游跑,故称中节。”日本将5月5日定为“男孩节”,可能也是基于日中节,因为日本认为只有男性继承了普世精神。这一天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艾叶、抽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习俗。
7.沐浴兰花节
端午节正值盛夏,是皮肤病多发的季节。古人用兰草汤洗澡去污。
汉代《大戴礼》说,“午后洗蓝汤”。
8.杰宗节
古人在端午节吃粽子时,有一种比每人叶子长短的游戏,老年人获胜,所以也叫“解宗节”。
9.女儿节
《万系杂注》在邦:“五月女儿节为端午,戴艾叶,五毒符咒。万习俗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用小姑娘装饰,尽最大努力。结了婚的女人也回老家,因为叫女儿节。”
10.结束礼仪
在湘南,沿着古老的习俗,在夏季到来的五月初五,艾叶挂在门上,沐浴驱蚊。人们认为,经过洗礼,疟疾可以被赶走,这个蚊虫滋生的夏季可以安全度过。
11.健康节
其中有一个挺现代的,叫“养生节”。其实“生”也是一个古老的词,最早见于《庄子·耕桑初》。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只是想听听卫生的经典。”易,本名南,可能是道教人物。这里的“卫生”的含义也比较简单,就是养生。这句话揭示了早期道教人物为了长生不老而重视养生的思想。
12.菖蒲节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图腾节日,也是一个“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忌日,此时五毒已尽。因此,端午节的习俗是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和艾叶,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菖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