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道是什么意思?
来源
从魏源“技可入道,术可通神”。
轮廓
魏源(1794—1857),原名元大,湖南邵阳县金坛(今隆回县)人。他的祖父魏为了拯救整个邵阳县免于饥荒,变卖家产而被打倒。魏源童年家境贫寒,使他与中下层有了更多的接触,更了解民间的疾苦。
魏源九岁的时候,有一次男孩的考试。考官指着上面画着“太极”的茶杯,告诉他“太极蕴含在杯中”。魏源摸了摸怀中的麦饼,道:“我怀孕了,腹中燥。”让考官大为吃惊。嘉庆十五年十六岁进士,道光二年二十八岁进士,道光二十四年五十岁进士。他曾在江苏扬州东台为官,做过兴化、高邮等地的知府。
扩展数据的主要经验
魏源反对脱离实际的“迂腐之言”和“形而上之理”,主张“体察一切”,“考察一切事实”。他认为,人的知识是通过学习和行动获得的,即使有聪明的天赋,没有后天的努力也无法获得智慧。后天的人为努力,完全可以改变天赋上的天然差异。
他说:“技术可以入道,艺术可以与神相通;中国人很容易变得有智慧,普通人也能长生不老;自然是自给自足。”魏源完全反对“生而有知”的超验主义。
他还强调了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现代人的经验比古代人更重要,“身教”也比“言传身教”更重要。他把人的认识比作水,把客观事物比作一个坛子,认为水要遵循坛子的方圆和方圆,要从“古今”、“南北”的角度来考察人的认识,使之符合“古今”、“南北”的不同情况。
他反对凭空虚构的理论,认为:坐在房间里讲空洞的道理,拿出来实际检验,“效果是十乘三四。”在认识问题上,他认为“独见”不如“众人同议同参”,“四十九人之智,比姚、于更聪明。”人的认识一定是相辅相成,互相学习,互相综合的。
以上是魏源在《墨子》一书中体现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墨子》也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他举例说,“生命变化,生化变化,化生无穷。”“气化是不变的。”他突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多变的演变性,说:“世间万物皆有其理”,“理中必有主,必有从”。
还表现出一些“对立互补”、“物极必反”的思想。魏源认为,矛盾的相互抵抗和相互转化,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三代以上,今日天不同,今日地不同,今日人不同,今日物不同。这是他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
在主客观的关系上,他强调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并指出做事的恰当与否取决于思想是否正确;但“善言者,心必考”,即思想的正确性必须以其所作所为来检验;
他形象地把两者的关系比作秤与物的关系,指出“没有星星的秤不能称物,重则轻,不重则轻。”在谈到“法”与“人”的关系时,他说:“法必须以人为本”,即客观规律必须为人所用,但“说人好话的人必须有来自法的资源”,即人也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随意而为。
魏源反对主观主义,提倡尊重客观现实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皇经集》中,为19世纪下半叶的学术界开创了新气象。魏源和龚自珍一样,晚年接受了佛教的影响。他认同“空”的力量,“空的力量可以托住天地”,“越空力量越大”。
认为“心”无欲则自乏,无支则自乏,空则自灵。”“诚心保持内心不沾染污垢者,如不沾染尘埃者,善道也。“认为人心是天地之心,包容并主宰宇宙万物,万物为我而备。所以在悟性上,“悟心之源,万事俱备于我,是大识大觉。"
百度百科-技术进步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