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最流行的医学著作有哪些?
一、简书《万物》
《万物》是1977安徽阜阳双谷堆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的汉简之一(文化部古代文献研究室、安徽省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万物》,文物,(4): 36,1988)。夏侯早死于汉文帝前十五年(公元前165),所以《万物简牍》的日期是西汉初年。根据简牍上的岳、等地名,一切的成书时间可能在战国早期或春秋时期(《,汉·。竹简破损严重,故原名“杂党”。根据竹简,没有。侯等人的wo 01:”...,你闻不到;一切事物的根源必须被观察;阴阳的转化,我们必须知道”并将其命名为“万物”。万物残简133枚,约1100字,最长约21.6厘米,含30余字,其余长短不一,字数不等。记叙文背诵,一句先读,两句用墨点隔开,一简写了两三句。
《万物志》:据初步统计,万物志中有71种药物,其中玉5种,草23种,木5种,兽11种,禽4种,鱼165438种,果4种。除此之外,还有《别偷》、《享受老鼠》、《大法》、《石瓜》等着被检验。对《万物有灵》中记载的药物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触摸到的东西,这是药物早期发展阶段的一个特征。就“川椒”而言,可以推测,在战国早期或者春秋时期,异地之间的毒品交换就已经存在。
《万物录》记载的疾病有31种,其中有“岳”等尚待考证。这些疾病包括内外病、五官、神经系统疾病等科目。《万物录》中记载的疾病和症状,如寒热、心烦、心痛、腹胀、瘘管、痤疮、折叠、痿、痈、耳、神昏、睡眠、噩梦、失眠、健忘等。,流传到后世,有些至今仍在使用。
《万物》中记载的许多药用功能,不仅与后世本草一致,而且至今仍在临床医学中使用。几乎没有任何关于万物收毒的记载。然而,在加工中已经记录了几种原始的方法,如“煮”和“烤”。用药方法和禁忌的记载也很简单,只有一条与用药方法或禁忌有关,如:“服黑嘴百日,使人趋于善。”黑喙,即乌头,有毒。由于采用了适当的炮制方法,乌头的毒性可以降低。所以虽然不确切,但可以初步推测是服用附子。
根据各种资料分析,《万物》的成书时间应该早于《五十二病方》。《万物有灵》的发掘填补了我国本草医学史上战国早期至春秋时期的空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文献。
二、马王堆出土的医学书籍
1972年初至1974年初,考古人员先后对长沙东郊一号、二号、三号汉墓进行了发掘。据考证,一号汉墓的主人是西汉长沙国臣侯李苍的妻子,名叫辛追;二号墓的主人是李沧本人;三号墓的主人是李沧的儿子。在这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献,其中包括许多遗失的医学文献。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古代医书:《十一脉足臂灸经》、《十一脉阴阳灸经》抄本、《脉法》、《阴阳脉死》、《五十二病方》、《雀骨吃气》、《十一脉阴阳灸经》乙抄本、《导图》、《养生方》、《杂记》。以上十一种,因为有A、B两种书,人物性格基本相同,可以视为一种,所以实际上有十种。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也有200枚。都是医书,分为十问、阴阳合璧、杂方、论世最佳之道四类,以上帛书、木简算十四类。这些都是后世失传的古代医书。
1,古脉灸经二则
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全面论述了人体十一经脉的运行方向及其所主治的疾病。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经络学说文献。从成书时间来看,二脉经中,足臂最原始,阴阳稍晚,灵枢经晚于二脉灸经。我们可以说,两脉灸经是灵枢经络的鼻祖。其主要依据是:
第一,两脉灸经只记录了人体的十一条经络,与灵枢经相比,少了一条手厥阴经。《内经》中的十二经脉是在帛书十一经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在经脉的走向上,《内经》所描述的十二经脉是相互联系的,经脉的走向是很有规律的;而帛书中所包含的十一经,并不是相互联系的,只是沿着行走方向强调了一部分。
再次,在艾灸的两条经络中,我们看不到每条经络与脏腑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即使有偶然的联系,也没有规律可循。
第四,二经中经络名称不统一,有些名称比较原始。
2.帛书《五十二病方》
帛书《五十二病方》有一万多字,全书共分五十二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种疾病的方法,少则一两方,多则二十余方。现存医方283个,药物247种,书中提及的疾病名称为103,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等疾病。内科疾病的治疗在书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内科疾病的治疗水平。比如,书中有治疗淋病的合理药方,今天临床上大多都在用。尤其是血淋、石淋、膏淋、女淋的辨证论治,可以说是淋病辨证论治的雏形。书中外科疾病的比重最大,也最突出。书中在论述坏疽的治疗时,已初步应用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其方药讲究加减,讲究因证用药。比如“隋(坏疽)病,白芍药,黄芍药,芍药(药),肉桂,生姜,胡椒,朱(朱)和山茱萸,七物皆有。骨(痈)白(痈)两倍,肉(痈)黄(痈)两倍,肾(痈)牡丹两倍,其余各一个。而且每隔五六天用三个指头和最大的(捏)喝一次。”
也就是说,坏疽一般用白蔹、黄芪、芍药、肉桂、生姜、花椒、山茱萸等七种药物治疗。但是一定要注意辨证。不同的症状会导致不同的剂量。
《五十二病方》在论述痔疮的治疗时,不仅使用了各种药物疗法,还记录了精彩的手术疗法。
还有很多其他的疗法,除了内服汤剂,还有很多外治法,如外敷、熏洗或蒸汽熏洗、熨烫、艾灸、按摩疗法、喇叭疗法(拔罐疗法)等等。治疗方法的多样化也是当时医疗水平提高的标志之一。
3.“谷中食气”与“指南图”
帛书《阙古石齐》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气功指导专著。帛书《阙古石齐》篇幅很长,原文近500字。可惜由于损毁太大,今天只能识别270个字。从现存的《阙古石齐》残迹来看,主要记载了引导气机运行的方法和四时吃气的禁忌。本文认为,要根据昏黄的月亮、时辰的早晚和不同的年龄特点来导气,注意呼吸和呼吸,尽量吐故纳新,深呼吸。
帛画《导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修复后,此图长约100厘米,高50厘米。在这幅彩色导游图中,描绘了44个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在做各种导游动作。它们排成四排,每排有11人,图形高度为9 ~ 12 cm。这些人物栩栩如生,姿态各异,服饰各异,都在聚精会神地练习。这44个人的姿势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呼吸运动,一类是活动四肢和躯干,一类是武装运动。如“诱聋”,即指导预防耳聋和“诱脾病”,即指导预防痹症或腹痛。这些都是稀有珍贵的材料。
在帛画《向导图》中,有许多模仿动物动作的向导技法。以仿生动作为指导技术,对后世影响很大。
4.丝绸书籍滋养大师的处方,杂疗法处方和胎儿分娩书。
帛书《保健药方》破损严重。估计原书6000字左右,现在只剩3000字。这本书的正文在前面,目录在后面。原题32个,整理后能认出的有27个,如《我老不起》、《我快乐》、《最常见的病(肿)》、《茎(轻)益身体》、《除中焦》等。
从书中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养生补方,主要用于强身健体,增强肌肉力量,益黑发之美。一类是滋补功能。
书中在描述胎儿逐月发育的状态时,曾明确写道:“脂肪始于三月,果实缓慢有效。当它是,没有定义(文书),依物而定。因此,阁下,不要作朱(侏罗纪)儒,不要看木(穆)侯(猴子)等。这是最早关于胎教的讨论。认为孕妇的饮食、起居、思想感情都会对胎儿发育的质量甚至胎儿性别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
三、江陵张家山医简
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在对江陵县张家山M247、M249、M285墓葬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大量的竹简。其中M247出土的竹简最多,达1000余件,大部分存放在竹简(箱)中,保存较为完整,字迹清晰。除了法律、军事、数学和手工文献外,还有两种医学书籍,名为“脉学书”和“入门书”。据张家山竹简整理队对墓形制、出土器物和随葬M247简牍的谱系推算,该墓的埋葬年代为西汉至文帝初年(约公元前2世纪中叶),与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的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相同或更早。
1,“脉书”
***2028字脉书抄于西汉初年的65张竹简上,其内容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症状,从头到脚描述了67种疾病的名称和简要症状,涉及内、外、五官、妇科、儿科疾病,其中内科疾病约占2/5,与马王堆医书《五十二病证》侧重外科疾病不同;第二部与马王堆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的A、B两部完全一致,节省的字数比第一部多332字,比第二部多122字,使更大程度地还原阴阳十一脉灸经成为可能。第三部与马王堆医书《阴阳脉之死》基本相同,多了69个字,其中说:“夫留(流)水不腐,亲不咬,随其动。动则四肢五脏(脏),五脏则身好。”是目前已知的古籍中最早的“流水”和“家枢”的比喻,论述人体运动有益健康的原理。第四部分论述了人体的骨、筋、血、脉、肉、气等六种组织或生理功能及其四字韵“痛”的症状特征;第五部与马王堆帛书《脉法》基本相同,多出了124个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帛书的不足。
2.这本书的介绍
《书序》3235字,抄于西汉(公元前186年)吕后前两年左右的113竹简上。其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四时养生之道。文章开篇即指出“春生(生)、夏长、秋收、冬藏(藏)也是彭祖之道”,然后以四季为序,介绍了各个季节的养生方法。这一部分的基本精神与苏文四气学说中所包含的养生、养长、养收、藏神之道是一致的,即
第二部分论述了导学方法及其作用。
总之,《图书概论》包含110种介绍,除了重复的,还有1010种介绍。其中操作85种,处理50种,函数16种。可见,在汉初以前,我们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运用导引治疗疾病的经验,《引论》是对汉初以前医学导引的总结。
与马王堆帛画《导图》相比,《引子书》所载的引子,风格相近,命名原则相同。但《引论》中包含的导种数量更多。内容更加丰富。除去折阴、担经、诱膝痛、诱聋、诱疲等五种导物,帛画所包含的导物数量只有尹姝的2/5左右,单个动作的静态画面难以体现导物的动态过程,更不用说描绘出呼吸和思想的要领。尹姝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总之,《引书》的发现为研究汉代以前的引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第三部分论述了尹姝的致病因素、防治方法和养生理论。
总之,江陵张家山医简的发现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改写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一些记载,比如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的复位和叩齿术,比晋代葛洪的记载早了四五百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它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
四。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黄帝内经》,是以黄帝及其臣子齐伯、雷公、龟湾区、高波为名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苏文》,每卷81篇,80多万字。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尚无定论。从其内容来看,并非一次性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医学理论水平,基本定型期应不迟于战国时期。当然,这些内容有些可能是秦汉六朝时期的人写的。
《黄帝内经》引用的古代医籍。上京、夏静、益都、阴阳、齐衡、子午是否有段落?唑唑我屏蔽了?回K赌什么?积分?你怎么了?羡慕饲料?br & gt在《黄帝内经》中占据主要地位的经络和针灸,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灸足臂十一脉》、《灸阴阳十一脉》、《脉法》、《阴阳脉死》、《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的经络理论和针灸治疗经验。在针灸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医书对帛书和。《黄帝内经·灵枢》:经络篇、经络辨证、经络筋,较完整系统地论述了经络科学;《灵枢》:九针、十二元素九针论等。,论述了针灸器械的准备;《苏文》:气穴、气机、骨穴、水热穴等文章,论述了穴位的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元素、邪客等篇,论述持针规律;“苏文”:八义神、善恶分离等。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法;灵枢:诊断要点,经末,禁例等。,讨论了针灸禁忌和各种疾病的针灸疗法。
阴阳五行学说最早引入医学,是秦国的医学和谐。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有病之时,恶人火,闻木之声,豁然而惊”,也体现了五行学说的内容。这段文字后来被收录在《灵枢经》中,苏文和《麦解篇》说:“所谓昏厥,恶人与火,当你听到木的声音时,你会突然感到惊讶。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已经引入医学理论。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编纂之初,大概有《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末年,刘向、刘欣父子校书,李等人开始校勘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年班固写《汉书》时,这些医书的抄本仍完整地保存下来,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写《伤寒论》、魏末皇甫谧写《针灸经甲》、《乙》时,《汉书·艺文志》18卷本《黄帝内经》已不复存在,不仅分苏文、九卷或真镜,而且“失传”。
1、灵枢,又名九卷、针经、九灵、九虚等。汉魏以后,由于许多不同名称的长期抄录和流传,唐兵引用的古版《针经》佚文与古版《灵枢》基本一致,说明是同宗,但与南宋松石发现的《灵枢》(即现存《灵枢》)相同,北宋时有朝鲜赠送的刻本《针经》,但至今无书为证。到了南宋初期,各种版本的《灵枢》和《真镜》都失传了。绍兴二十五年(1155),松石对《灵枢》九卷八十一篇进行了重新校勘,扩充为二十四卷,并加注、刻本出版。至此,《灵枢》版本基本定型,取代了各种版本,一次又一次出版,流传至今。
2.《苏文》在汉魂、六朝、隋唐有不同版本。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韬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引用过这句话。主要有:(1)齐梁健(公元6世纪),是最早的注释本,但第六卷当时已经失传,实际只有八卷。此传曾被唐、、宋麟译等引用。南宋以后就失传了。(2)唐、注释,元年(762),以注释为底本注释,并于北宋(1057 ~ 650)给《嘉佑志平佚书》第七卷增加了七条“大论”。
《黄帝内经》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医学从经验医学走向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为战国以后中国的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腑像学、病因病机、保健预防医学、诊疗原则等方面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深远。历代名医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和成就,大多与《黄帝内经》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的成就不仅受到中国历代医家的广泛赞誉,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日本、韩国等国已将《黄帝内经》列为医师必修教材,其部分内容已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流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将《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
望采纳谢谢。